close

         
 (緯來日本台將在11月16日晚間九點起首播本劇,
                                    在此特別將這篇文章移到前面,向大家再次推薦好戲!)

(另,感謝緯來日本台在官網「日劇達人通信」專欄引用本文)
    
這是一個好悲傷的故事。
悲傷到,我看完這齣戲已經一個禮拜了,但卻一直逃避寫心得。
但這也是一個深深觸動我心的好作品,人性的溫暖從最無奈的深淵裡升起,
它讓受苦的靈魂得到救贖、得以解脫,並且超越。
這個故事,
說的不僅是一個少年殺人事件裡加害者與受害者雙方家庭的處境和心情,
觀眾更由這樣的描寫裡看見人性中「理解」的可貴。
因為理解,所以才能真正去愛,
因為理解,所以才能學會寬容;
也因為理解,所以才能救贖,
救贖別人也救贖自己~~~


                                            從善意開始的悲傷事件


這是一個從善意開始的殺人事件。
小學五年級的野口智也在放學回家路上,
看見小二的小澤清貴因為媽媽疏忽晚歸,在家門口不得其門而入。
清貴急著想上廁所,扭捏不安,
智也好意幫忙,於是帶著清貴回他家上廁所。
上完廁所後,清貴主動要找智也玩丟球,
兩人卻在一投一接之間開始發生齟齬。
清貴小小年紀快人快語,不時在言談間刺傷智也,
嘲笑智也的家庭狀況、並且貶低智也的媽媽。

智也本來在半年前開始,就因為某個事件心靈受創。
在深覺內疚和恐懼之餘,智也以為不再受媽媽疼愛,
當下敏感又脆弱的心情再次受到刺激,
於是激憤之際,失手打死了清貴......

故事就從智也媽媽皋月前往警局探望剛被收押的智也開始講起。
在這個少年殺人事件的調查過程裡,
家事法庭調查官富田葉子穿針引線,
一步一步引導智也逐漸打開封閉的心靈解開案情,
同時一步一步帶領慌亂無助的皋月去敲開智也的心扉重建親子關係,
並且安撫受害者家屬悲憤的喪親之痛,適時引導抒發情緒。
這整個過程不僅僅是一個殺人案件的抽絲剝繭,
那也是凝視所有相關者從心靈重創到心理重建的復建之路--
受害者小澤一家人如何超越失去至親的哀痛,
克服憤怒、仇恨與自責的複雜情緒走出陰影;
加害者野口一家又該如何找出智也犯案的原因,
勇敢面對養育子女上的疏失與盲點,承擔罪愆誠心贖罪...
無論哪一方,這都是既困難又痛苦的歷程。

我很喜歡這齣戲的原因在於故事的注視角度。
事件兩造都是非常平凡的中產階級家庭,
父親們努力工作,母親們竭盡心力教養子女,
他們的生活就跟許許多多在電視機前觀賞這齣戲的一般觀眾一樣。
所以,這是一個任何人家裡都可能發生的事件~~~

而,就如我一直以來強調的,
許多日劇能讓我感動的地方在於,
它不同於絕大多數傳統電視劇利用大眾刻板印象去強調絕對的黑白是非,
藉以刻意隱惡揚善宣揚仁義道德;
相反地,它從更加細緻體貼的人性觀點切入,
告訴觀眾在真實世界裡,
有遠比我們以為的黑白二分更加細膩洞察人世的寬闊態度。


                                 理解,是愛的開始--點題與註腳



我一直覺得,貫穿這個故事的真正核心精神不是寬恕也不只是母愛,
而是不曾出現在標題裡,
但一直存在於每個角色互動間所強調的「理解」。
所謂的理解,不是自以為是的片面認知,而是同理心的了解,
是兩個人站在平等位置,以對方立場去設想的體貼之心。
唯有透過同理心,兩方之間才能有真正的溝通,
有了溝通,才能彼此真正了解,
你了解我的心情,我了解你的需要,
然後才能進一步談到真正的體恤,真正的付出。

第二集的一開始,是全劇的點題。
當皋月一開始拒絕相信兒子殺人,要兒子說實話時,
智也當時冷冷地抬頭對媽媽說:「媽媽才是,長耳朵了嗎?」
這是兒子質問媽媽的不曾傾聽、不曾理解。
因為不理解,所以才有後面的一連串事件.....

皋月後來被妹妹彩乃繼續點醒的是,
她一直以優等生的心態經營自己的生活,
自以為擁有理想的家庭、自認為是個盡責努力的母親,
卻不曾去真正理解身邊人的心情。
彩乃總是被模範生姊姊比下去的自卑與不甘,
智也期待母親溫暖懷抱而不可得的惶恐與失落;
甚至皋月自己不曾考慮過受害家庭的心情,
一味只想替自己辯解而寫信去請求原諒,
都是源於她的不曾理解。

智也期待被媽媽擁在懷裡得到疼惜,卻被媽媽不明究理責罵;
智也想在家養昆蟲,試探媽媽的口氣,也被媽媽的疏於了解推拒在外。
媽媽忘了傾聽的重要性,於是讓孩子逐漸對父母關上心門。
這中間,是孩子的怨懟,怨懟父母的不曾理解.....



其實,這樣的心情何嘗不是每個父母都會面臨的問題?
受害者家庭裡,
父母對於么兒清貴的寵愛讓長女美帆子自覺受到忽視,
這樣的心情,父母不曾察覺不曾理解。
清貴受寵於父母,還沒學會體恤別人,
他和智也的摩擦追根究底也是源於他不曾理解別人體貼別人。

清貴與智也的事件是偶發的悲劇,
那是兩個深愛母親的孩子為了捍衛自己的媽媽而發生的意外衝突,
那裡面有太多或遠或近的成因,
故事越是細究進去,就越是無法單純歸咎於誰。
然而遺憾已經造成,對於逝者與生者,
已經不是原不原諒、寬不寬恕所能簡單解答的。

小澤媽媽聖子努力想得到兒子被殺的答案,
這是她用自己的方式試圖撫慰兒子在天之靈並且讓自己能夠往前邁進。
但她越是接近答案,越是看見加害人家屬的心情--
一個同樣身為人母的心情,
還有因為愛自己的媽媽、護母心切的兒子的心情。
所以她才能對智也和皋月寫下那兩封哀傷而動人的信,
那是因為她開始理解,以同理心體會到對方的處境和感受。

但她也同時在信中懇求智也能同樣理解清貴還有可愛貼心的另一面,
希望智也終有一天,當他也有了自己心愛的孩子,
那時他才能夠真正理解到自己所犯下的是怎麼樣的大錯。
她對對方懇求的也就是那一份理解......
聖子因為理解,所以終於能夠放下,不再有恨;
雖然無法完全原諒,
但她的理解讓自己的痛苦得到釋放,
並且成為救贖野口一家人的力量。

皋月在事件剛發生時,因為太過震驚慌亂,幾乎崩潰不起。
她的心情得到母親的理解和支持,
母親告訴她,沒有哪個父母是完全了解自己孩子的全部的。
因為同樣身為母親,
所以她能夠理解自己的女兒此時所面臨的是什麼樣的困境,
因為這樣的同理心,所以母親知道該如何鼓勵女兒,
於是皋月才能得到力量,開始振作自己,
盡力從智也的角度去重新理解,
成為真正支撐智也、陪他一起承擔所有重擔的重要支柱。

所以當全案調查終結,承辦警官將所有扣留證物交還給皋月,
當時警官短短的一句話彷彿為這齣戲下了一個最重要的註腳:
「“如果是我的話....“,
  只要這麼一想,就能切身體會你們還有清貴家人的痛苦。」
因為理解,所以才能看見人性的脆弱、命運的無奈,
因為理解,所以才能看見對方痛在哪裡,並且感同身受~~~~


                              顛覆刻板  還原真實--延伸思考


如果我說,
那些在野口家和皋月娘家門外噴漆、貼上咒罵字語的鄰人
代表了只從新聞片面得知事件,
卻不曾從理解人性的角度去思考整件事情始末的愚昧大眾,
這樣說不知道會不會太過武斷?!
對於許許多多只從報導得到片段而表面資訊的事件,
媒體受眾總是習慣急急立下過於簡化粗糙的論斷:
這個是壞人,那個是好人,
凶手的父母一定是疏於管教,
這個孩子一定是本性凶惡的壞孩子,
也許因為受到家暴而洩恨他人,也許耳濡目染很早就學壞了.....

然而這齣戲是個完全顛覆大眾刻板觀念的故事。
比起那些人云亦云、眾人自以為理所當然的極端想像,
野口和小澤兩家人所遭遇的,卻很可能才是更加真實的世界。
他們都只是平凡人家如你如我的孩子和父母,
只是一些每個人都很可能犯下的普通疏忽,
加上陰錯陽差的幾項變數,
那犯下大錯、遭受變故的很可能就不是劇中人而是你我......

所以這齣戲的重點不只在於陳述一個社會案件的始末,
它其實要傳達的是一種看待事情看待人世的態度。
就像NTV在這個時段曾經製播過的另一齣好戲「十四歲的媽媽」,
(相關參考文請點“這裡“)
藉由討論這種極具衝擊性的社會議題,
劇組希望傳達給社會大眾的其實是一種觀念一種價值:
每個人都可能遭遇這種生命劇變,
身為當事人或社會週遭的每個份子,
除了便宜行事、不分青紅皂白的道德譴責之外,
應該還有另一種思考角度的可能性。
那是透過理解,而能包容,而能體恤,
而能讓彼此感受到愛的存在,藉以重新用正面的力量迎向未來。
那裡面或許終究無法原諒,
畢竟珍貴的生命因而消逝,再也無法挽回,
但至少能讓人不再活在仇恨的深淵裡。
悲憤、懊悔、自責的人終將得到救贖,
並且化為溫柔而堅韌的正面力量,讓活著的生命謙卑地往前邁進。

「海容」應該是這樣的意思吧?
當你的心胸像海一樣寬廣,才能包容一切,然後往正向的未來前進。
我相信這不是一個容易達成的課題,
但是經過這樣一部戲,
至少我們可以學習,並且看見這樣的可能性。

這齣戲,讓我非常感動。
雖然腳本的部分偶爾因為太過殷切教誨而顯得有些許說教,
但也只有一些些而已,其實並不嚴重。
本季的「白色之春」確實在腳本構成上流暢自然許多,
所以拿到當季的最佳腳本賞實至名歸;
但若要論及感人度、完成度以及主題深刻度,
「海容」才是我本季的絕對首選。
大力推薦~~~


P.S. 很想特別稱讚一下兩位女演員的表現。
     稻森泉和板谷由夏兩人原本都是模特兒出身,
     如今在這樣一齣戲裡的表現可圈可點,
     實在很替她們高興。


相關參考文: 「我愛你~海容」精彩台詞摘要

本劇原名:アイシテル~海容~
中文譯名:「我愛你~海容」、愛與寬恕、愛的寬恕、愛與寬容(緯來譯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ku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