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Paul Tortelier)
(這裡要先說在前面的是,由於文章裡面放了兩段音樂,
   連同外面的音樂bar就有三段音樂檔要跑,
   所以可能要多花一點時間才能跑完整頁,
   還請各位稍微耐心等候!)

這次我要介紹的是德國音樂家巴哈的大提琴經典曲目: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suites for solo cello)。

大提琴是我最喜愛的樂器中的第二名,(中提琴是永遠的第一名!)
不過,這套巴哈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卻是我心目中樂曲的第一名!
這套組曲樂譜被發現時據說有三個版本,
但是裡面都沒有標記速度、強弱或裝飾奏記號,
每首曲子前都只有古舞曲的名稱作為標題。
因此,不同的演奏者可以有很大的自由揮灑的空間,
每個人演奏出來的旋律線條大不相同,
聽不同的版本馬上可以聽出完全不同的內涵和氣質!

因為喜歡這套組曲,所以自己還買了幾個版本回來聽,
不過,比起許多專業的古典樂迷來說,
我這只是小小的興趣收藏而已!完全談不上評論!

有人稱這套組曲為大提琴的聖經。
其實,這樣的尊稱自有其道理。
比起巴哈曾經創作過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裡追求技巧,
這套大提琴組曲線條簡單得多,
但也就正因為它的簡單、不炫耀技巧,
適足以凸顯出演奏者的內涵。

先來說說這個組曲的構成好了!
這套組曲共有六首,每一首裡又各有六段舞曲。
由於加起來總共有三十六段之多,
(這只是粗分,細分的話,有的舞曲還一分為二,成為前後兩部份)
全部都要談到實在要花很大的篇幅,
所以,我這裡的版本介紹全都是以第一首組曲的比較為主。

接下來說說我有的版本好了!目前手邊找得到的有六個版本。

Pau Casals:這是目前找得到的最古早的錄音。大約錄於1920年代。
這個組曲等於是在Casals手上重生的。
在他之前,大家都只把這套組曲當成練習曲在彈奏!
直到他拿出來演奏,大家才發現了這套組曲的音樂意義和價值!
因此,這個版本的重要性在於它在音樂史上的歷史地位!

不過,我自己比較不喜歡Casals的演奏!
他的節奏是我聽過的六個版本裡最自由奔放的,
這跟他是西班牙人有關嗎?我不知道。
他的詮釋極為熱情陽剛,個人風格極為濃烈,
我聽起來覺得有些紊亂的感覺!
就像看佛朗明哥舞蹈一樣,大幅度的揮灑,讓我眼花撩亂!

Pierre Fournier : 他總共錄了兩次,我這個版本是早期1960年DG版的。
據說,Fournier個人最滿意的是後來的1976年Philip版本,
這也是許多樂迷心中最好的版本!可惜我沒有。
不過,我蠻喜歡這個1960年版的。
聽起來雖然中規中矩但是自信而優雅,節奏從容不迫,
音色也溫暖而極有人性
很有法國學派的經典風格!
這是我自己覺得六個版本中的第二名!

 

這段接下來要介紹的是Starker的Sarabande,要聽請按Play。
它只放一次。要聽請重按。
(聽之前請記得先把外面的音樂bar按Stop!免得兩首曲子打架!)
 

Janos Starker
: 他為這個組曲總共錄過四次音,完整版有三次!
我有的是許多人認為很值得收藏、音響效果很好的1965年Mercury版。
這個版本的錄音正值Starker壯年之際,演奏起來四平八穩,
整體來說,旋律說得上行雲流水,
不過我總覺得他的細部處理還稍嫌不夠細膩!
但是我很喜歡他第一首裡的Sarabande舞曲,非常悠遠寧靜,
彷彿有個現代舞者在一片深色背景中,緩緩伸展肢體,
我還似乎看到了那舞者的雙臂在半空中緩緩劃出優美的弧線,
畫面中還帶著慢動作劃過的殘影!
 
我後來仔細查了一下,
果然,Starker的這段舞曲是我六個版本中演奏時間最長的!
這段曲子,非常適合在深夜聆聽!

Paul Tortelier : 這是我個人最喜歡的版本!錄製於1982年。
他還有另一個1961年的版本。
可惜的是,我現在只有他1982年半個版本(第2、3、6號組曲),
最最喜歡的第一號組曲那張CD沒買到,
所以我僅有的印象是當年聽錄音帶時的版本了!
Totelier也是法國學派的,
當時他錄製這個版本時已經年近七旬,
遙遠的記憶中,他的演奏比Fournier的1960年版更加沈穩悠遠,
感覺上Fournier偏柔,而Totelier中性帶剛,
有人形容,他的詮釋版本是“品味“的最佳代表!
我自己覺得當時聽到的感覺是在巴哈樂曲理性的架構中最完美的感性演出!
果然藝術的極致呈現還是要經過歲月的洗禮和人生經歷上的豐富閱歷吧!

哎哎~~寫到這兒,實在很想再去找找這張CD!
再次回味當初“驚為天人“的演奏!

Yo Yo Ma : 他錄過兩個版本,我的是早一點的1983年版。
所有的六個版本裡,我最喜歡這張的錄音效果。
但這個可能不準啦!因為我家音響並不好,
沒有真正的高級音響那種音場環繞啊、四、五、六聲道立體效果啊的,
所以,僅僅是用最廉價的普通喇叭兩隻聽,
但是覺得音色很圓潤溫厚!只是有的地方回音殘響過大就是了。
不過,如果要說到演奏本身的話,
我覺得馬友友還是太年輕,拉得就是很流暢,
但是我覺得個性不足,沒有靈魂在裡面。

後來的1997年那個“馬友友的巴哈靈感“專輯結合電影、建築、現代舞等不同形式共同創作,
我是跟著影像看的,這樣的創意結合很有意思,
但是音樂本身,總覺得熱鬧有餘.....有點可惜!


 

來!這是接下來要介紹的Rostropovich的第一組曲的序曲
(一樣!要聽就請按play,要重聽請再按。
  記得把其他的音樂bar按stop。)

Mstislav Rostropovich : 這個羅杯杯到了63歲時才第一次錄製這個組曲。
這是1995年錄製的。所以音響好極了!
但我覺得他的錄音音色好到太銳利!
耳朵聽起來覺得失了溫暖!
原本以為羅杯杯年紀大了,應該拉得很沈穩,
沒想到他的第一組曲快到讓我心跳加速,
感覺上好像是咖啡喝多了,心悸慢不下來那樣!
我又查了一下演奏時間,哈!這老杯杯厲害!
他是我的六個版本中演奏時間最短的!而且快了許多!
他在樂句之間幾乎沒有縫隙,沒有喘息,
這對習慣慢版本的我而言,乍聽實在很不習慣!

不過,慢慢習慣他的速度後,也還覺得這樣的詮釋蠻有味道的。
他的強弱對比、明暗色彩很明顯,
弱音的表現很輕柔,整體的旋律線條流暢如微風。

*           *              *                  *

聽音樂這回事果然是很個人很主觀的。
我自己偏好慢版的音樂,
所以,這六個版本裡,大致上只要是速度比較慢的,我都會比較偏愛!

還記得當年聽到這首巴哈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時,
剎那間忘記了呼吸。
那時是在一個小劇場裡,
幽閉黑暗的空間裡,厚重的布幕前,表演正要開始,
寧靜緩慢的旋律由大提琴低沈的琴音緩緩拉開,
對我而言,那真是開啟天堂之門的天籟之音!

這套組曲多年來一直是我很鍾愛的曲目。
它讓我覺得在深夜時,還有一個沈穩的力量可以安心依靠,
在一個人的時候,還有一個寧靜的聲音陪伴著,讓我自在而不孤單。
大提琴飽滿而低沈的音色彷彿是在黯黑夜空中的月光,柔和而溫暖。

聽這套組曲會讓我一直有想學拉大提琴的衝動,
不過,我知道拉琴是很辛苦的,
手指頭會很痛、還會長繭,
更重要的是,要學到能夠拉到這套組曲的程度,
那大概是很多很多年以後的事了,
而在那之前,我大概會因為受不了自己學拉琴的殺雞聲而先投降!
所以,還是當個純欣賞者就好啦!
這樣省事多了,也快樂多了!

其實,這樣的版本比較對於沒聽過的人來說是很乾很無聊的文章,
因為通篇都只是我一個人的主觀聽覺介紹,意義並不大,
我想,這篇文章最大的意義只在於我將自己的心得整理於此,
有朝一日等我老了、記不得這些那些的時候,
還可以上來這裡憑悼一番!
就這樣!小咪的介紹到此!下台一鞠躬!

Information about health, drugs and ></a><br/>
<a href=Health Article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ku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