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empo Giusto“ by Nicole Lévesque , oil painting)

最近剛看完一本書“慢活“(In Praise of Slow)。
啊~~我看書是很慢的,因為有太多其他事情分心,
所以這本書斷斷續續看了快一個月才看完!
嗯~~這似乎也隱約合乎這本書倡導緩下步調的精神呢!

書裡面講的是這幾年有個趨勢慢慢在世界各地興起!
那就是“慢“!
從緩慢的烹調、緩慢進食的“慢食“,
到緩慢的都市生活步調、緩慢的運動、緩慢的醫病關係、
緩慢的工作速度、從容緩慢的教育、緩慢的性愛、
緩慢的閱讀、緩慢的休閒活動.....
裡面收集的資訊還頗為豐富!

在這裡我稍微釐清一下書中所謂的“緩慢“的概念好了!
其實書中真正要提倡的是“正確的速度“!
該快則快、能慢則慢。
選擇適合自己的緩慢步調,
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平衡、更悠閒自在。

接著我就不多談了!
因為許多都是大家早已知道但只是願不願意去接受或要不要身體力行的內容!
不過,我對於裡面提到的緩慢的音樂倒是很感興趣!
也很想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

~~以下為書中內容的概要~~

其實,
這本書的主要概念“正確的速度“這字眼就是來自音樂中所謂的tempo giusto。
目前在古典音樂界有一群極少數的音樂家認為,
現代人演奏的許多古典音樂速度都太快。
於是他們組成了一個名為Tempo Giusto的運動,
到各處說服指揮家、演奏者或樂團做一件很不現代的事︰放慢速度。

德國的一位鋼琴家克林姆和他的一群朋友認為,
音樂家開始加快演奏速度始於工業時期開展之初。
由於世界腳步加快,演奏也跟著加快。
19世紀初的聽眾愛上了新一代的鋼琴大師,
其中包括了彈奏技巧出神入化的李斯特。
對這位大師而言,加快節奏才能炫耀自己的技巧,
也能讓聽眾心盪神馳。

另外,樂器製造技術的進步可能也是促使彈奏加快的因素之一。
19世紀期間,鋼琴這項樂器開始活躍,
而它比前身的大鍵琴、翼琴更加有力、更適合彈奏和弦。
1878年,布拉姆斯就這麼寫過:
「使用鋼琴...一切都來得更快,更活潑得多,節奏也更輕快。」

音樂教學從此染上工業化的色彩,也反映了現代人對效率的著迷。
學生開始練習彈奏,而非作曲。

當然,以上並非主流意見。
許多人都沒聽過Tempo Giusto這名詞。
不過,事實上有些專家也承認古典音樂如今速度太快。
李斯特在1876的一封信中指出,
他花了「將近一小時」彈奏貝多芬的第29號鋼琴奏鳴曲。
而五十年後,鋼琴家史納貝爾(Arthur Schnabel)卻只花費四十分鐘。
如今,更有一些鋼琴家在35分鐘內就彈完了同一首曲子。

提倡tempo giusto的音樂家反對的不是速度!
他們只是反對現代人認為越快越好的概念,
不過找到所謂的“正確“的速度並不容易。
其實,音樂的節拍這種概念也還是相對而非絕對的。
一首樂曲會因為演奏者的心情、演奏的場地、音響效果、樂器形態、觀眾的多寡、反應甚至室溫而受到影響。
所以,一首樂曲的正確節奏應該說是適合當時演奏者的詮釋。

而且,即使樂曲中已經有作曲家標註的節奏記號,
現代的演奏者還會對一、兩百年前的行板(andante)、急板(presto)等有相同的認知嗎?

荷蘭音樂學家塔斯馬(W.R. Talsma)1980年在出版的一本書中,
詳盡探討、研究史料與樂曲結構後得到的推論是,
我們對節拍器記號的詮釋完全錯誤!
節拍器的每一拍應該是由右至左、再回到右的滴答兩聲,
而不是一般使用的一聲!
因此,為了遵從百年前作曲家的要求,
我們應該將演奏速度減半!
不過,比較慢的樂曲則不應該放慢這麼多,甚至無須放慢。
因為工業時期早期的音樂家為了加強傷感和強調快慢的對比,
已經以較慢的速度演奏。
但是這個說法也有人質疑,
有另一派則認為現代人演奏20世紀以前的古典音樂,
無論樂曲快慢都應該將速度減半。

但無論如何,以上不管是哪一派的學者都一致同意,
比較慢的速度才能呈現一首樂曲的內涵,
使其真正的特色藉由音符與細緻入微的演奏傳達出來。

............

克林姆現在在各地舉辦這種推廣“正確的速度“的音樂會,
在一場於德國漢堡舉行的這樣的音樂會後,
這本書的作者訪問了現場聆聽的觀眾。
當然,有些觀眾覺得太慢了,
但也有許多觀眾覺得這樣的音樂速度更加豐富飽滿,
一位主修小提琴的學生就說,
這樣的音樂有趣多了,因為可以聽到快速演奏時聽不到的細節。

關於緩慢的音樂,這本書後面還提到非常有趣的觀念作品!
在倫敦泰晤士河畔一座老舊燈塔,
現在正在舉辦一場可能是有史以來最長的一場音樂會,
這個名為“長奏“(Longplayer)的計劃將持續一千年!
另外還有個馬拉松音樂會,正在德國一座小鎮進行。
這場音樂會演奏的是美國前衛音樂家John Cage於1992年的作品,
曲名為ASLSP(As Slow As Possible)!
這場演奏會正在進行,預計於2640年結束!

有趣吧!關於這個部分我就賣個關子,
讓有興趣的人自己去買書來看吧!

談到這裡,我其實想呼應的是前幾天我寫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版本比較。
我其實沒有細想過自己為什麼比較喜歡慢一點的版本,
這兩天看到這本書中談到類似的觀念,
才恍然自己的偏好!
我喜歡慢版本,因為每個音符都拉長了,音符與音符之間也拉長了。
由於每個音符都拉長了,我們可以聽到每個更立體、更飽滿的音符,

而音符與音符中間多出來的時間,演奏家填進了什麼?
厲害的演奏家、或者說有內涵的演奏家,
在那中間放進了自己的想像,自己的情感,
那小小的多餘出來的可能只有零點幾秒的時間裡,
音符的餘韻深刻而豐富,耐人尋味;
年輕的、生嫩的演奏家,
也許看似表情很多,技巧花俏,
但只在這些空隙間填進了平板的空白!
尤其這套組曲沒有太多炫耀技巧之處時,
空泛的演奏無法藏拙,
而深具個人風格的演奏家則是展現自己特色的最佳作品!

這算照妖鏡嗎?哈哈~~
這樣的結尾有點無厘頭說....
總之,提出一個有趣的觀念供大家參考囉!

Information about health, drugs and online pharmacy.
Health Article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ku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