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接下來這一篇可能工程會比較浩大一些!
我來談談自己的咖啡經驗!
說起喝咖啡、煮咖啡,其實對我而言已經屬於“遙遠的美好過去“!
長年有咖啡癮後,身體狀況已經不太允許再這麼沈迷下去了!
於是,大概在兩年前吧!終於下定決心戒癮了!
如今,一個禮拜破戒一、兩次已經算是很幸福很幸福的事了!
在此之前的大約十多年間,
每天進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濾杯煮一杯咖啡,
總要喝過一口之後,這一天才算正式醒來!
做起事情才有活力,注意力才能集中,
否則,就會有一邊看著電腦一邊打瞌睡的狀況出現!
那狀態就很像毒癮發作那樣,一邊心裡想著咖啡一邊打呵欠!
比起很多人來說,我的經驗其實不算什麼!
不過,為了實驗各種器具煮出來的味道,
這些年來我也用過一些器具來玩咖啡!
我家除了美式咖啡機和義大利式咖啡機沒有之外,
比較常在市面上看到的小器具還算有一些!
美式咖啡機就是現在很多銀行辦卡時會送的那種,
一台機器大概幾百塊台幣就有,
裡面有個金屬濾網或是塑膠濾網,
墊上濾紙倒上咖啡粉,熱水一加,咖啡馬上就咕嘟咕嘟滴下來!
這種美式咖啡我覺得實在淡而無味,不如不喝,
所以不曾考慮過!
義大利式咖啡機就是用高溫蒸汽高壓萃取的espresso機器,
一台大約從台幣兩、三千元起跳,
應該會很香,但是清洗麻煩、機台又很佔地方,
想想還是算了!
照片中這些傢伙,算是我家咖啡器具一半的全家福吧!
磨豆機手動的、電動的各一台、還有個美式濾杯還沒拿出來,
已經擺不下畫面了!所以,就先這樣吧!
其實傢伙也不多啦!
也只有摩卡壺(從左至右)、虹吸式、法式濾壓壺、奶泡杯和攪拌棒等等而已!這些傢伙下面會慢慢介紹到!
我話先說在前頭,
下面提到的一些關於咖啡的介紹都是非常粗淺的、個人的一點小小認識,如果有錯的話歡迎指正!
我其實只是藉由這篇,把自己喜歡咖啡的一點經驗做個個人的記錄整理!請不要把它當作專業人士的文章!我不是專業的咖啡老饕!一點都不專業!
~~關於咖啡的稱呼分類法~~
看到朋友在問一些關於咖啡豆的問題,我大概簡單整理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其實,咖啡豆主要只有兩種品種,
阿拉比卡Arabica種和羅布斯塔Robusta種。
由於變種或生產地緯度、海拔、土壤、氣候的差異,
因而在不同產地會產生不同的風味差異,
傳統咖啡館裡所賣的藍山、曼特寧、巴西、哥倫比亞咖啡等,指的是這種產地分別。
至於現在新一代的咖啡館所賣的latte、cafe au lait、capuccino這些,
則是指以義式咖啡機煮出一杯espresso為基底後所做的不同內容的變化!
在我自己的認知裡,過去以產區為主要分類,
是因為以前大多以虹吸式煮咖啡,這種方法著重於品嘗單品咖啡的細微變化,所以當然要強調產地不同!
而現在的咖啡館多使用義大利式濃縮咖啡機,
這種機器如果用單品咖啡豆,
其實都會過度強調單一品種或產區豆子味道中的酸或苦,
因此這種機器裡使用的都是比例不同的混合豆,
於是分類法就成了製作內容中加入牛奶份量比例(latte、cafe au lait等)
或豆子份量(single or double)差異!
~~烘焙度、研磨度~~
同樣一種咖啡豆,淺烘焙、中度烘焙和深度烘焙後所煮出來的咖啡,
味道絕對不同!
同樣一種咖啡豆,研磨顆粒是粗是細,
所煮出來的咖啡也絕對不會相同!
有的產地的豆子適合淺烘焙、有的產地豆子適合深烘焙,
有的煮法適合淺烘焙、有的煮法適合深烘焙,
有時候,深烘焙的豆子搭配上細研磨再用特定的方式煮出來,
會比中烘焙、粗研磨加上同樣的煮法煮出來的更香醇可口!
...........
我這像不像繞口令?
其實,就只是烘焙度、研磨度、加上煮法的各種變化啦!
這三者在不同狀況下所相互激盪出的不同風味,
都是很有趣的實驗呢!
像台灣市面上有售的什麼french roast,其實大致上約為中深度烘焙、
而italian roast 則大約等於深烘焙!
我不想在這裡說得太細,因為這些東西隨便找資料就可以查得到!
我又不是在寫教科書!
但在研磨顆粒上有個小小通則(但不是不可變通喔!)可以參考!
咖啡粉停留在熱水中的時間越長的,研磨顆粒最好粗一點,
像美式咖啡雖然一滴一滴下來得很快,但是她滴完一杯的時間很長,
也就是說,上面濾網中的咖啡粉和熱水接觸的時間很長,
那比較適合用粗研磨的顆粒,因為熱水有時間慢慢和咖啡粉交互作用!
相反的,如果是像義大利式高壓高溫的這種快速煮法就要研磨得很細,
如果研磨的顆粒過粗,熱水還來不及萃取出咖啡粉裡的精華成分就滴下來的話,味道就會不夠香了!
基本上,以研磨顆粒的粗細搭配不同煮法的順序大致如下:
由粗到細:
美式濾滴咖啡、法式濾壓壺>虹吸式>摩卡壺>電動式義大利咖啡機
(但這裡也有一些專家認為虹吸式的顆粒應該要比美式咖啡粗!
所以我說這只是通則,每個人可依自己的喜好自行實驗看看!)
我以前不知道手動磨豆機可以調顆度,
所以都用很陽春的電動磨豆機以研磨時間長短來區分粗細!
後來才發現原來手動磨豆機的機心附近有個齒輪就是用來調刻度的!
只可惜發現後沒多久,那齒輪就被我老公給軋到變形,
於是手動磨豆的樂趣只好就此結束了!
~~咖啡豆的新鮮論~~
其實,真正好吃的食物,當季、應時、新鮮就是最棒的!
如果能向產地買到新鮮的生豆,一次烘焙小量,想喝的時候現磨,
那應該就會很棒了!
只是,那畢竟是老饕的享受,
我們這種等級的,只要買到還可以的烘焙好的豆子,
放在冷凍庫裡封藏,想喝的時候當場研磨,
也就不錯了!
比較可惜的是那種買一大包還是已經研磨成粉的,
那樣咖啡粉會隨著時間一天一天過去而逐漸氧化,香氣消散得特別快!
等喝到剩下半包時,其實都走味不少了!
~~煮咖啡囉~~~
豆子談了不少,終於可以進入正題---煮咖啡了!
上面我提過了電動的美式咖啡機,那是我最不喜歡的方式!
因為在很廉價的機器裡,一切因素由機器決定,
煮出來的大概只能稱為咖啡水!咖啡加水!
但是,同樣是美式,如果用瓷器濾杯人工手作,
在適當的水溫下、注水方式控制得當的話,
其實也會做出很不錯的咖啡!
有一種說法是煮咖啡的適當水溫在攝氏85度到95度之間,
(其實這還有很多說法,有的還堅持要92.5度!???
有的堅持上升的95度和沸騰後下降的95度煮咖啡口感不同!
我覺得其實自己憑感覺、多煮幾次,自己可以抓出自己喜歡的口感!)
不過有個原則可以把握,別用100度沸水煮咖啡就是了!
那會把咖啡粉的細膩香味和豆子裡的成分給燙死了!
如果有個細嘴銅壺更優!因為熱水經由細嘴壺送出來時,
水柱綿細、不會太快就注滿濾杯導致水溫快速降低,
水溫在銅壺中保溫性佳,以繞圓圈方式注入濾杯,
咖啡粉可以更均勻地接觸到熱水。
這樣煮出來的咖啡可以很專業很香醇,
所以,台北有些咖啡館就以這種煮法吸引了不少咖啡族!
另外在此插一句話,水質其實也很重要!
我家有個簡便的濾水壺,就是很常見的Brita濾芯!
我實驗過,有濾過的水,煮起來的咖啡真的口感不同,
雖然這家的濾芯也不是什麼太高貴的牌子,但確實前後有差別!
所以,如果可以的話,講究一下水質試試看吧!
(但是據一位行家說,逆滲透水是不行的!)
接下來,和美式濾杯很類似的是法式濾壓壺!
據說,這種現在台灣人跟日本人用來濾紅茶或綠茶的濾壓壺,
最早在歐洲就是用來濾咖啡的,
所以,現在只是還原它的原始用途!
不過現在的濾茶壺裡濾網不夠密,用來濾咖啡粉可能太粗,
大家要買的話,還請特別找咖啡專用的濾壓壺!
它的用法很簡單,
就是把粗研磨的咖啡粉放進壺內,注入熱水,
然後蓋起蓋子靜待數分鐘,然後用濾網分離咖啡與渣渣,
倒出來就可以了!
這種方式有個壞處,濾網再怎麼細都會有咖啡粉一起倒到杯子裡,
所以,喝到最後都會有一點點咖啡粉殘流杯底!
不過它有個好處,它連濾紙都省了,很環保!
所以我現在在辦公室都改用這種!
法式濾壓壺要講究一點的話,
在熱水沖入時,記得先把杯子連同咖啡粉呈45度角,
這樣熱水和咖啡粉接觸的面積會最大,
研磨顆粒釋放的香味相對也會更均勻!
再來是虹吸式!(這裡我照片就不另外放了!因為很大隻!)
這種咖啡煮法大概是最早引進台灣的,
可能跟日本人喜歡這種煮法有關吧!
這種煮法我就假設大家都知道了!
因為隨便找一家傳統咖啡館進去看著老板煮就都懂了!
不過有幾個訣竅可以提供一下,
當熱水升到上壺中時,用攪拌棒多攪拌幾次,
這樣底部的咖啡粉會慢慢呈現小丘狀,
同樣的理論,這樣可以增加熱水與咖啡粉的接觸面積,
提升咖啡的香醇!
另外,在上壺的咖啡煮到差不多要開始滴回下壺時,
大家可以準備一條冷的溼毛巾包覆在下壺,
記得,整個圓球要盡量包起來,
這時候就會有件好玩的事情發生了,
上壺的咖啡會因為下壺溫度驟降而迅速被吸回下壺,,
而同時在這樣的作法後,上壺的咖啡渣更容易形成小丘狀,
充分萃取出咖啡的精華!
一點小技巧提供大家參考!
最後我要提的是摩卡壺!
它的香濃度介於虹吸式與espresso機器之間,
好像歐洲家庭裡比較常用這種!
這種壺小小一個,可以放在瓦斯爐、電磁爐上煮,
原理類似expresso機器,
所以做出來的也算是簡易的家庭式espresso!
這種壺有個缺點,因為研磨顆粒要比較細,所以我再怎麼加濾布、濾紙,倒出來的咖啡總還是會有點渣渣留在杯底。
不過,它的香味濃烈,很適合加牛奶、加奶泡!
對於已經不適合喝黑咖啡的人,
也算是個不錯的折衷喝法!
說到打奶泡,
我也有個小小的人工打泡器,
這玩意兒長相也頗似濾壓壺,不過它裡面的那層濾網機關很多,
濾網是雙層的,中間還有一圈像打蛋器的彈簧!
打奶泡要用溫熱的牛奶,據說最好用全脂才會打得比較漂亮綿細,
不過我用過低脂,效果也很不錯!
如果要做冰的奶泡,可能要多打幾下才能順利打出來!
一般的奶泡很好打,
把牛奶倒入,然後就把中間那支連結濾網的金屬棒上下抽壓,
不到二十秒,奶泡就成了!
* * *
台灣這幾年咖啡風氣正盛,
街頭上日系、美系、義系連鎖咖啡館林立,
再加上傳統式的咖啡館,
還有便利商店裡賣的各式各樣罐裝或研磨咖啡,
不管走在住宅區、辦公區或是工業區、甚至荒郊野外,
想要不碰到咖啡都很難!
嗯~~喝咖啡似乎就在不知不覺中,隱然成為一種全民運動!
這對咖啡饕客們也許算是件好事,
但是對我這種戒掉癮頭的“前“咖啡族而言,
街頭巷尾可真是誘惑處處!
不過,好玩的是,再怎麼喝,
外面的咖啡很少會比自己煮的好喝!
所以我覺得,口味這種事其實是很自我、很主觀的!
像我跟我老公的口味就不同,
我愛喝藍山、他偏愛曼特寧,
他煮出來覺得好喝的,我不見得覺得就很讚。
所以囉!我上面所有提到的方法、準則、訣竅,
其實都只是提供參考,
怎樣在各種各樣的嘗試中,
找到煮咖啡、喝咖啡的趣味,同時找到屬於自己的味道,
我覺得那才是最有趣的!
Company Logo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