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exels-johannes-plenio-1125769.jpg                  
關於本書,
請先參考本系列第一篇文[寫在「割斷臍帶做大人」的書摘文之前]。


-------------------書摘分隔線-----------------------


第一章    反覆的歌舞

……

........一個大人應該獨立自主,能夠根據自己的願望和最好的判斷做決定。我們
常常發現,事實並非如此。我們老是被習慣性的行爲和思考方式所侷限,時常
渴望別人的認可,並且深怕別人不贊同---事實上,我們尚未成爲自己的主人。
我們彷彿是一個公開的股份有限公司,別人佔有決定性的股份,而最大的
股東往往就是父母。我們可能擁有成人的一切服飾,許多時候也是一個自信
、負責的人,能夠自由地下決心,並創造自己的生活。但是,和父母在一起,
我們又覺得舊日的反應模式仍在左右着我們。這些模式嚴重地使我們感到頹喪
和不滿,並且一直在消耗着我們的精力,而我們似乎沒有能力去改變。如果仍
然在意父母的感受甚於自己的感受,如果仍然執着於贏取父母的歡心和避免使
他們不悅,我們就不是自由的,也無法自由起來。這使我們感到沮喪,已經是
成人世界的一份子了,依舊無法脫離這些因循的模式。

……

我們怎麼會將那麼多股份讓渡給父母呢?事實是,我們別無選擇。嬰兒期的無
助,已使我們的生存掌握在看護人手中。我們生理上的需要有賴於他們的照顧
;而如果想保有滿足與舒適的經驗,想要覺得我們在世界上是受歡迎的,也必
須仰仗他們的愛護。要不了多久,我們就曉得,舒適的感覺來自父母愛的照拂
。而只需要再多一點時間,就會發現,爲了保住這份感情,避免將它驅走,我
們應該做些什麼。
 
……

我們逐漸長大了,我們的生存也愈來愈不需要倚賴父母。我們漸漸會照顧自己
了---但情緒的好壞,卻仍然與父母息息相關。感情的臍帶不但沒有割斷,反而
往往纏繞成難解的結,將我們和父母對我們的態度緊緊縛在一起。有時候我們
也會對父母的要求採取反抗的姿態,或者刻薄地指責他們的缺失。但這只是另
一種徵候,證明這個使人不停奔忙的強大情緒,仍然環繞着父母打轉。無論是
遠離父母,或是和父母同居一處;無論是難得見一次面,或是天天和他們見面
,都沒有什麼差別。事實上,父母的存歿,有時候也是無關緊要的。重要的是
我們都可能陷溺於一種和父母對談或互動的關係,而妨碍我們的成長,限制
我們的自主。
pexels-andrea-piacquadio-3820131.jpg  
爲了生存,我們都曾經倚賴父母。我們的心情,也都曾經因父母的贊許或責難
而起伏。但爲什麼有些人如此執着地陷溺於剝奪我們自由的互動關係之中呢?
這通常要視父母對孩子的需求與期望而定。……在父母和我們內心,都隱藏着
一個小孩,他時常會出來指揮父母和我們自己的行爲。兒童期的每種經驗和知
覺,包括懼怕、愛、憤怒、歡喜、倚賴、強制、不安、自我中心、無能等各種
感受與情緒,都像「錄影帶」一般錄存在我們每個人的腦細胞裏。神經外科醫
師Wilder Penfield 發現,刺激大腦皮質的某些區域時,往事的記憶就會歷歷重現
,彷彿錄影帶的放映,具備了事件原始場景的所有聲音和情緒。似乎發生在我
們身上的每一件事,包括無數我們以爲已經遺忘的時刻,都已經被紀錄和保存
下來了。充分的證據顯示,這些記憶都會被激發重現,影響到我們現在的感受

與行爲。從幼兒時期開始,父母教導我們如何生存的命令、成見、禁制和規則
,也都記錄在我們的神經細胞裏(而父母的神經細胞裏則保存着他們父母的聲
音)。所有這些錄影帶上的,幼兒期的感受和反應,以及父母的舉止和訓示,
共同構成我所謂內心的小孩有時這些從幼兒時期保存下來的記錄被觸發,未
經我們比較成熟的經驗、知識和智慧的修正,源源本本地重現出來,就彷彿是
當前的感受與行爲。譬如說,別人對我們冷漠和疏遠時,我們的反應有可能是
幼兒時期被遺棄的強烈恐懼感,而這和當前的情境完全不相稱。這時,是
內心
小孩驚駭的情緒,取代和控制了我們的判斷。

---------------------------------
本blog宣言: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我支持台灣獨立(為何出現這段文:[連結])
---------------------------------

對於我們的日漸茁壯和獨立,父母內心的小孩通常並不樂意。自主意謂著分離
和不再受控制,那小孩可能會因此而憂慮與憤怒。駐留在父母(或我們)內心
的小孩,他的本性就是想要保有那份可倚賴、持續不斷的親密感;因爲他是靠
這種互相牽絆的關係,而覺得幸福、充實和安全的。當我們的行爲顯示我們是
脫離父母的個體,是擁有自己的理念、感受和生命的個體時,父母内心的小孩
可能就會強烈感受到失去我們的威脅,而有反對、爭執、傷心或憤怒等的反應
。我們內心的小孩爲了避免反對或憤怒,可能就會不自覺地和那小孩的策略達
成妥協,發展出一種特殊的相處之道,讓我們得以繼續安撫父母明言的或暗示
的要求。

總之,如果我們已是能夠獨立自主的成年人,而與父母的關係卻因循不變,就
可以確定,這種互動關係的基礎是在我們還很小的時候就已發現的:「如果爸
媽愉快,我就舒服;如果爸媽不舒服,我就不好受。因此,我最好是找出使爸
媽快樂的事情,並照着去做。而且最好還要找出使爸媽不高興的事情,並不要
那樣做。」我們內心的小孩努力要使父母內心的小孩快樂(或不會不快樂)。
 
這兩個小孩之間所發展出來的這種互動關係,我稱之爲歌與舞。因爲它有一種
循環反覆的幾乎是節奏性的模式。同樣的歌詞,同樣的音樂,以及同樣的舞步
,一再重複演出。
pexels-brett-sayles-1437214.jpg  
或許有一首歌與舞,你和你父母已經一起進行許久了,你以爲這是你們之間相
處唯一的方式。只要這支舞沒有改變,你們雙方都無由成長。因爲,你們都被
封閉在這種已經設計好舞步的反應模式中。譬如說,如果你父親或母親是個自
戀的小孩,強迫你以他爲你生活的中心,而你則反應一如柔順(或叛逆、自疚
)的小孩,你們就是纏抱在一起跳雙人舞,並且可能跳個不停。假使你父母想
要換支歌與舞,並且成長,或許你也會願意。假使你們都不想纏抱在一起,一
再重複那些毫無創造性的機械模式,你們就可以自由地成長。但事情的眞相是
,沒有人要先移動步伐。事情往往就是這樣子;因爲,變換歌與舞之難,猶如
涉海鑿河或使蚊負山。你們所因循的反應模式已經根深蒂固。遠從你生命的最
早期開始,這些反應就在你的行爲中踩出了深刻的路徑,並已嚴重傷害到你走
往其他方向的能力。你内心的小孩深怕父母反對的改變會激怒他們,甚至將你
遺棄,帶來悲慘的結局。這種恐懼加強了原已習慣的行爲模式。你比較客觀的
判斷也許會告訴你,他們的反應應該不至於這樣激烈;即使不幸如此,你也能
夠安然無恙地撑過去。但是,我們很難讓內心那個脆弱的小孩相信。
 
如此,我們並沒有低估改變歌與舞的困難。這支歌與舞我們習之已久,幾乎已
不再能察覺它的存在。但是,只要你看清,這支你和父母行禮如儀的歌與舞是
什麼,你就能夠着手去改變它的歌詞、音樂和舞步。

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你認識親子間最常見的一些歌與舞,使你能夠據以辨認生
活之中有關的模式。這是很重要的,你不但要用理智去辨認,也要和幼兒時期
的你保持連繫;尤其是你內心的小孩在承受或反抗父母時,去感受他的存在。
同樣重要的是,去觀察你父母成人角色的背面,從他們的臉部表情、姿勢和言
談中,注意他們內心的小孩---從他們還非常年輕的時候開始,就不再改變的那
個內心小孩。(你可能會發現,去辨認父母内心的小孩,是一件困難的、甚至
痛苦的事。因為,你心中的小孩想要將父母看作可以倚靠的大人。你害怕看到
那小孩之後,就失去依附的對象。因此,請牢牢記住你父母不只是那個你新發
現的小孩,你也不只是内心那個嗷嗷待哺的小孩)在檢視親子間常見的各種模
式時,我會提出一些建議,幫助你去反省和辨識它。但這只是一個開始,正如
心理醫生早已發現的,光是察覺是不夠的。有許多人發現,知道反應方式之所
以僵化的原因,並無助於改變狀況;他們反而因此喪失了勇氣。一個人不斷做
出傷害自己的事,他可以在知道原因之後,仍然不能自拔。事實是,改變永遠
是一種交換。無論習慣性行爲是多大的束縛,人們總是害怕用熟悉的安全感交
換未知的危險性。


交換的動力來自何處?通常是由於你對一再反覆的歌與舞,感到不滿和痛苦。
而一旦你體認到,如果不能完成交換,事情會有多危險,你的決心就會堅強起
來。因爲,你所面臨的危機是你要不要擁有自我;你是想自己做主,還是願意
像個木偶,跟着沒完沒了的歌舞抽搐?你是想要成長,還是馬齒徒增?你想花
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來和父母(及為父母)爭吵,還是想讓這些精力用之於獲
取快樂,實現潛能?人生,是掙來的。恐懼遮蔽了選擇的機會;恐懼減少了,
新的可能性就會出現。只要你終止侷促的陳舊模式,和父母交往的別種途徑就
會向你開放。但是,能否肩負起這項艱難的工作,實際去嘗試改變--這就要看
你的決心了。



本書全名:
割斷臍帶做大人:孝順父母,也勇敢地創造自我
原文書名:
Cutting Loose: An Adult's Guide to Coming to Terms with Your Parents
原文作者: Howard M. Halpern
譯者: 廖立文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1994/08/16

 

(本文照片皆取自Pexels網站)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kuai 的頭像
    sakuai

    讀日劇、過生活

    saku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