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1/3/28更新:文章最下方有youtube的電影全片連結,但是是英文字幕就是了....)


最近常常在想一個問題 -- 電影和日劇的差別在哪裡?
日劇既然已經達到了電視連續劇這個戲劇類型的極致,
作為一種電子影像呈現戲劇的流行文化商品,
它和電影的差別追根究底到底在哪裡?
我只是個很業餘很業餘的日劇迷,
曾經,在這之前的更久以前,
也自覺算是個很業餘很業餘但是很愛電影的影迷。
這個問題直到最近才浮現,也可見我的反應有多遲鈍了。

電視劇和電影同樣都有劇情、有影像、有聲音,
兩種看似很類似的媒介,本質上的不同到底在哪裡呢?
我沒看過什麼電影專業評論書籍,當然更沒看過相關的學院教科書,
所以,這個問題對我而言,有點艱深呢!

電影中,有什麼是連續劇中無可替代的本質或元素?
相反地,連續劇中,又有什麼是電影無法完美表現的?
我的想像裡,
電影是用鏡頭和光影說故事的,它重在寫意、寫情境。
那種在黑漆漆的電影院中,
可以心無旁騖看著大螢幕上光影流動所營造出來的整體情境,
往往是我覺得電影最動人的魅力所在。
電視連續劇呢,因為是在家裡用小小的螢光幕看,
只用鏡頭描寫情境的話,很容易被身旁其他人事物干擾而分心,
許多畫面的細節也因為螢光幕太小而無法完美呈現,
因此,劇情、對話、情節成了吸引觀眾的重點所在。
那感覺,相對於寫意,似乎更接近於用工筆手法說故事,
人物的深刻描寫與情節的細膩轉折,
由於連續劇的時間延展度夠大,因此相對於電影得以有更完整的揮灑空間。

我倒不覺得這兩者就藝術成就而言孰高孰低,
畢竟這兩種形式的產品一樣都有很棒和很劣質的作品,
我只是想找出這兩者間本質的不同而已。

(當然,以上只是我一點淺薄的理解和認知,
  實質上兩者的差異一定還有更多值得細究的不同面向可以討論。
  不過,這已不在本文的主題範圍內,請恕我這部份就簡述至此。
  不周延處,還請原諒業餘者的不自量力。)

有意思的是,
這部電影「喜歡你」讓我看到了一部分「我自己為是」的答案。

這是一部我非常非常喜歡的電影,
有我覺得非常現代日本美學的特質在裡面。
它很簡單,很安靜,攝影漂亮得不得了,畫面的構圖美極。
整部片子的風格讓我想起日本品牌「無印良品」,或安藤忠雄的建築,
低調、簡潔、低彩度,
彷彿是一瓶過濾掉所有雜質,純淨到透明的礦泉水。

電影裡講的故事極簡單。
十七歲的Yu(女) 和 Yosuke(男) 是高中同班同學。
兩人其實彼此傾慕,卻又因為太過含蓄不知如何表達這樣的情感,
於是不斷在模糊狀態下產生誤解。
好不容易Yu 鼓起勇氣吻了Yosuke,惶然不知所措的Yosuke居然跑開了。
於是誤解繼續發酵下去,Yu 認定Yosuke喜歡的是她姊姊,
決定撮合這兩人,結果姊姊卻在這樣的一次撮合中,
不慎被汽車撞傷,從此成為植物人。
十七歲的傾慕之情就此斷線,兩人不再聯絡。
直到十七年後,他們因為工作關係巧遇,
來到34歲的兩人,一樣的含蓄,一樣地不知如何表達情感。
Yosuke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想找回當年的那段感情,又差點因為一場意外送命。
最後,電影結束在Yosuke的病榻前。
悠悠醒轉的Yosuke,
張開眼聽到的第一句話就是Yu 放在心裡十七年不敢說出的:「喜歡你。」
Yu 終於也等到了鬼門關前走一遭的 Yosuke 那句:「我也是,喜歡妳」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

極其簡單的故事,呈現一個極其簡單、甚至也許有點老套的主題 ---
愛一個人就要說出口,不要等到來不及了才後悔。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部作品的劇情和節奏緩慢單調到沈悶的地步。
但是,我愛極了這個導演石川寬的風格。
在此稍微提一下,我其實在此之前完全不認識這位導演,
這也只是這位導演的第二部劇情長片而已。
這部電影中,他一個人負責攝影、編劇、導演、製作、剪接,
因此我應該可以說,這是一部充滿了石川寬個人風格的作品吧!

整部電影極其安靜。極簡。包括標題都是如此。
畫面的彩度極低,寧靜而淡逸。像是刻意抽離了喧鬧的色彩。
作品中有大量的長鏡頭,許多場景幾乎都是一鏡到底,
讓劇情節奏拉長到像是一個長長的休止符~~~抽離了急促和煩躁。
演員說話的音調極輕,背景環境的部分除了必要的聲音外,
其他噪音全部都被抽離。
這部電影中人物極少,除了必要角色之外,其他閒雜人等全部抽離。
故事情節部分,除了呈現關鍵心境的必要連結點外,
其他現實生活瑣碎細節全部抽離。
角色的對話極少,有趣的是,
中間還有大量而緩慢的「嗯~」「啊~」等沒有什麼意義、但卻很能傳達人物心境的語助詞。

就連配樂都只出現在極少數的必要場合裡,
所以整部片子就只有兩首曲子。
一首是yosuke 17歲時自己彈奏、不成調的幾個小節旋律,
一首是yosuke 34歲幫一部廣告(?)所寫的短曲。
這兩首曲子也極安靜,頂多就是一把鋼弦吉他的撥弦彈奏,
最多就是Yu 或Yu 的姊姊的人聲輕輕哼唱,沈靜極了。
而即使是唯一可稱得上主題曲的那首「Dear Blue」,(希望我沒記錯曲名)
導演也賦予它極為必要的意義才存在的。
在17歲的Yosuke手中,這首曲子不僅音不準、還只有幾個小節,完全不成調,
到成年後,這首曲子已經完成,當成片尾曲被完整而專業地演奏出來。
前後的差異,似乎正呼應了那十七歲稚嫩青澀的少年之愛,
經過琢磨與沈澱,終於也到了成熟結果的階段吧!

即使是幾場較具戲劇性的場面,石川寬也是以極其冷靜的手法處理。
一場Yu 的姊姊被車撞到的戲,就是三個鏡頭交代完畢。
第一個鏡頭是中景,小貨車前方出現姊姊的側影。
第二個鏡頭是空鏡頭的畫面急速下墜。
第三個鏡頭就是天空,一隻飛鳥飛著。
全部都只有畫面,沒有聲音。
所有戲劇性的元素全部被抽離。
驚悚的表情被抽離、高分貝的聲音被抽離、大動作被抽離。

我覺得這樣的呈現風格某種程度很日本文化。
像能劇、像茶道、像花道,
抽離了所有現實中的雜質,只留最精粹的骨幹,
然後將其極度美化、儀式化。

這部電影就是給我這樣的感覺。
劇情精鍊到只剩最必要的連結,甚至,也許故事都不是最重要的,
更大的重點也許是電影中大量出現的空景 --
天空、小溪、遠山、堤防、橋樑,
鄉間景致和都市街頭的對比,
寬闊田野和密閉錄音室的對比.....
是在看鏡頭的調度安排,構圖的細緻耽美,
還有,導演透過這些元素所醞釀出來那一瞬間的心境~

但是,就是一部好好看的電影啊~
那種美真的就是連續劇無法呈現的透明美感。
完全抽離現實的所有雜質,
純淨剔透。

 -------------------------------------
本blog宣言: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我支持台灣獨立(為何出現這段文:[連結])
-------------------------------------

 

 

後記:

本片曾在去年金馬獎國際影展上放映。
我不知道會不會有片商買來放映,
也不知道菜市場有沒有得買,
所以,各位,買不到的話,請不要怪我啦~~~

另外,剛剛上網查詢了一下,
驚喜地發現youtube有人上傳這部片子!(下方)(雖然是英文字幕)
但畫質在上傳後明顯變得極差,
強烈建議,如果買得到DVD,
還是用DVD看會好得太多!
畢竟這部片子劇情很淡,是以畫面、聲音取勝,
用youtube的效果,實在得打對折再對折了~~~

請記得先將外面的音樂bar關上,
 才不會兩邊聲音打架喔!

    

但我很喜歡那首片尾曲,所以我還是將畫面放上。(2021/3/28後記:感謝不少人熱心上傳音樂!)
主要為的是請大家欣賞片子最後,著名配樂家菅野洋子的作品!(下方)

(請記得先將外面的音樂bar關上,
 才不會兩邊聲音打架喔!)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kuai 的頭像
    sakuai

    讀日劇、過生活

    saku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