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078134_109175821395949_5534357924479749247_n.jpg 
先來介紹個其實有點離題的名詞,
以下出自維基百科[連結]:

【後真相政治】(英語:post-truth politics)是一種政治文化,
亦是當今西方出現的一種新趨勢。該詞首次出現在1992年美國劇作家
史蒂夫.特西奇發表在《國家雜誌》(The Nation)的文章,西方世
界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以及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事件期間與社群網
路發達後變得普遍。

所謂「後真相」,不單單只是說謊的委婉說法,而還指忽視真相、不
在乎事實的謠言,以各種似是而非和斷章取義的言論,把真相放在強
調的先後順序後面,最終達到弄假成真的效果。現今後真相除了媒體
也深入政治,是「事實勝於雄辯」的相反,即是「雄辯勝於事實」的
價值觀成為社會的主流,主觀意見重於客觀事實,立場決定是非,不
同派系的人被劃入群體塑造對立;人們把情感和感覺的評論放在首位
,評價證據、事實和真相淪為次要(甚至毫不重要),各種角度斷章
取義的解讀,偏激的價值觀越來越多;政治人物說謊更具巧思,不再
是為了單純瞞騙和矇混事實,而是鞏固目標群眾的偏見,換取共鳴與
支持。此外,主流媒體的政治偏見與信息的傳遞過快,民眾及政治人
物不再信任媒體的報導,社群媒體中人人都能成為新聞創作者,各種
片面的言論難以求證,是造成後真相政治出現的部分原因。

2016年,《牛津英語詞典》宣佈「後真相」(post-truth)成為年度
詞彙,這個詞的使用率比在2015年增長了2000%。
                            

[Post-truth politics]的英文維基網頁有更詳盡的說明: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st-truth_politics

-----------------
270998280_470947041057898_1172611429147528503_n.jpg  
回到正題。

前些日子比較有時間,
特地搜尋了Max Richter的妻子、共同創意夥伴Yulia Mahr的資料,
赫然發現這位女性的藝術成就與思考深度絲毫不遜於Max Richter,
然而這兩人在世間的知名度卻是天差地別~

我是在網路上閱讀她為數不多的介紹資料時,
不時看到她提起post-truth politics這個名詞的。
好吧!這個名詞其實完全不是本文的重點,
我只是想用這個名詞帶入討論讓我看到這個名詞的Yulia Mahr而已~

她的網路資料「不多」到她甚至沒有維基百科的頁面~~
然而她卻是我很喜歡的作曲家Max Richter許多作品背後
非常重要的創意推動者與共同策畫人!

Yulia Mahr專長為歷史、人類學和視覺藝術。
她的影像作品曾獲蘇格蘭的英國影藝學院最佳影片獎,
也發表過許多重要的影像藝術作品,
且在世界各地策展無數。

她的作品深獲好評,
其中包括與她先生Max Richter共同策劃的Sleep、Voices、
以及為Max Richter的許多音樂創作的music video。

即便是這樣一位已經成就卓著的藝術家,
但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她也提到,
雖然他們夫妻兩個在家裡是完全平等的關係,
但走出家門面對外在世界時,
她仍然只是個隱身在丈夫名氣之後的"妻子",
這個現象,她以wife-ism(或wifeism)稱之。
270778625_470946994391236_5264058695156087529_n.jpg  
儘管Max Richter在他的個人網站、Youtube頻道和紀錄片上,
總不忘提起Yulia對他作品提供創意的重要性;
雖然Yulia 也提過,
Max的第一份工作還是由她面試通過的....
但這個世間總是習於使用最簡單的方式去提取和揀選他們認為容易吸睛的資料,
以吸引更多的觀眾讀者為優先考量。

而Max Richter太有名了。
於是媒體在訪問時、在寫報導時,
永遠都是以Max Richter為主,
她的名字總是只出現在最後一段,
被提及時總是以Max Richter的背景資料被視之。
例如:「Max Richter的妻子是Yulia Mahr,家中有三個小孩....」之類的,
只被簡單記上這麼一筆.....

所以,在最近的一次訪談中,
Yulia Mahr說接下來她會以個人的身分獨立發展一段時間。
當然如果他們夫妻兩人又有甚麼共同的創作企劃,
她還是會回歸兩人合體的工作狀態。
但在那之前,她想要自己獨立發展,
而Max Richter也同意並接受她的想法~

以上,是我讀了幾篇對Yulia Mahr訪談後整理的速記。
00_SLEEP_FILM_MASTER_20181110_FINAL_ONLINE_MASTER-.00_52_26_10.Still010.jpg  
所以性別議題真的是無所不在~
即使在我們以為應該已經沒有這些問題的地方/國家,
其實都還是存在著...

我一開始會對Yulia Mahr這個名字感到好奇而進一步在網路上搜尋她的資料,
是因為這個名字太常出現在Max Richter作品的相關資料上。
出現的頻率多到讓我產生好奇。

這個名字並不是以演奏者的身分參與,
但次數多到讓我很難不記得這個名字!
她到底是何方人物?

然後前一陣子看了紀錄片[李希特舒眠曲]後,
答案終於揭曉!
原來他們是夫妻來著!!!
當我看到片中Max Richter提到Sleep這個作品是他們夫妻兩人共同的創意時,
我真心感到驚訝!

原來Sleep這個打破傳統並且在音樂界造成極大話題的作品能夠成形,
不只是因為Max Richter的作曲功力和他一個人的創意而已,
原來Yulia Mahr是這個音樂計畫的共同發想人!
紀錄片中有提到,關於這個龐大作品的創意,
Yulia和Max兩人幾乎是同時萌生類似的想法的~

然而這位同等重要的功臣竟然被眾多媒體、樂評們就這樣輕易略過!
yulia.jpg  
我在自己所閱讀過的文字資料、樂評中,
幾乎沒看到有人提起過這個計畫是由這對夫妻兩人共同孵育而成,
所有的焦點、所有的聚光燈全都照在Max Richter一人身上.....

然後我就更好奇了!
因為這部紀錄片中提及了Yulia Mahr的出身背景是來自難民家庭。

要說我為什麼會這麼喜歡Max Richter這個音樂家的作品,
除了他的音樂本身非常貼合我的頻率之外,
也跟他許多的作品主題總是與關注人權、控訴戰爭、悲憫廣大人類有關~

當然這一定與Max Richter本人原本的思考向度有關,
但Yulia的難民家庭背景顯然也應該是讓Max筆下作品總是扣合在人類福祉、世界和平...
這些更大議題上有關的原因吧~

從網路上極有限的資料來看,
Yulia Mahr是匈牙利人,
她的外婆曾經為了逃離納粹的壓迫而前往南美洲智利,
還曾經擔任切.格瓦拉的翻譯。
至於她的外曾祖父母則留在匈牙利,
很長一段時間只能躲藏在鄰居的公寓後方不見天日地過活.....

冷戰時期,她的家族搬遷至英國倫敦,
但當時年幼的她還不會說英文,
就學時期不斷遭受同學們的言語霸凌.....

Yulia不止一次在訪談中提到,
她的家族百年史就是歐洲近代史的縮影。

那樣的生命經驗深深烙印在她的心裡、她的記憶裡,
從而逐漸成為她創意的沃土,
或者應該說,
成為她非常重要的關注議題~

所以她為Max Richter所拍攝所創作的music video
總是如此凝視著人類、凝視著童年回憶,
在半夢半醒之間,
在彷彿飄浮於雲端之上,
或是在水中載浮載沉之間~

在這裡很想特別介紹她一部很短的視覺藝術作品:
Vladimir's Blues (Official Music Video by Yulia Mahr)
 
音樂是Max Richter在個人專輯The Blue Notebooks中的其中一首。

Yulia Mahr特別使用了紅外線熱像儀攝影機拍攝(我不確定這是否就是夜視鏡攝影技術),
並且在片頭一開始就說明,
這原本是為軍事與監視用途所開發出來的一項科技.....

這部短片沒有任何話語,
只有Max Richter的音樂和Max本人彈奏鋼琴的景象。
影像部分因為熱像儀的技術而轉化成了因溫度而呈現不同色彩的奇異畫面,
以及,最後面短短一瞬的轉折~
至於是甚麼樣的轉折?我就不在這裡爆雷了,
歡迎大家點進去看。
甚麼話語都沒有,但又說了好多好多~~~

下面我想轉貼這段影片下方Yulia作為導演所寫的一段文字。
我想,就讓這段文字自己說明,
絕對會比我的禿筆寫一大堆更加清晰達意~
ㄟ~我懶得翻譯了!
請善用估狗翻譯軟體,
雖然一定是翻得離離落落,但請從中自行組合出語意!

Director's Statement

In 2003 Max Richter wrote The Blue Notebooks in reaction
to the violence he experienced as a child, and as a protest
against the impending Iraq War. In all the years I've
known him, this drive to talk about the very real and
lifelong effects of violence has remained a constant in his
work. We are human beings, we stand together, but our common
humanity is fragile.

When I was asked to make the video for “Vladimir's Blues”
– one of the pieces that make up The Blue Notebooks – I
knew immediately that I wanted the very fabric of the film
to reflect Max's intentions. I have been working with
infrared for ten years, and this led me to explore the thermal
camera technology used by the military as a way to capture the
heart of Max's work.

This is technology developed by weapons contractors to pick
up on the infrared radiation emitted by people as well as
objects, and commonly used in the Mediterranean and on the
Mexican border, or on military aircraft and drones. It's a
technology that by its very nature dehumanises us, and renders
us as little more than anonymous heat patterns.

I wondered about these cameras of war and alienation, and
whether I could disrupt their intention to create something
positive, that speaks very much of individual experience.  
There is a strange beauty inherent in this imagery, a beauty
that is deeply tarnished by associations with migrants hiding,
and dying, in refrigerated lorries to evade detection by this
very same technology. Would it be possible to claim this imagery
for something hopeful, as Max's music does?

There were challenges. The cameras are unwieldy and cumbersome,
often these days used in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but certainly
not meant for creating narrative. They interrupt filming every
fifteen seconds or so, there are only two lenses, and the depth
of field is minute. One small movement pulls you out of focus.
They can see through smoke, fog and haze but they can't see
through glass. They pick up radiation from objects as well as
people – everything above absolute zero emits radiation. I had
to invent a way to tell a story with them.

Slowly a thing of beauty began to evolve. Most beautiful of all
was the discovery that the heat traces we leave as we move around
can tell the story of a piece of music and how it unfolds. A
legacy that says, "we were here and we count".

Yulia Mahr
Music by Max Richter
A film by Yulia Mahr
Conceived, Directed and Filmed by Yulia Mahr
Editor: Mike Terry


另外我也很喜歡她為Max Richter在專輯Voices 2中的這首Mirror所創作的影像作品。
Max Richter - Mirrors (Official Music Video by Yulia Mahr)
 

在這段影片下方有這段文字:
Yulia says: "Since the theme of Voices 2 is the future we wish
to write, I chose to concentrate on the topic of re-birth, a new
Spring. Hope. The flowers are all negative versions of themselves
 - out of the negative can be born a future that is full of beauty
and the positive. History is not inevitable."

這或許是我喜歡她的影像藝術的原因吧~
從陰暗悲傷的負面記憶/負片,
終究可以長出明亮的未來/正片。
歷史不是無可避免的。
Yulia這段文字中那小小的、堅持不滅的向陽性,
讓我尊敬!

過些日子我會專文介紹Max Richter的專輯Voices,
在聽過那張專輯的音樂和我的介紹文後,
相信大家會更感受得到Yulia Mahr為Max Richter的創作所帶來的影響~

本文就先聊到這裡~


下面是相關的報導或官網連結,
歡迎參考。

Butterfly(2007)(影像作品)

An artist's quiet kind of activism(專訪)

BIOGRAPHY(官網、個人簡介)

從這裡可以看到她的一些作品(官網)
作品專頁


---------------------------------
本blog宣言: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我支持台灣獨立(為何出現這段文:[連結])
---------------------------------


arrow
arrow

    saku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