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accept 2.jpg                 
續前文[閱讀:接受的藝術

摘註:
摘錄中的粗體字是書中原本就有特別標明的粗體字。
有換成其他顏色的文字則是我自己標列的重點。


---------------以下為摘錄內容----------------


真正的探險之旅不是尋覓嶄新的風景,
而是擁有嶄新的視野。

              -- 馬塞爾.普魯斯特

.......
pexels-pixabay-70365.jpg   
接受的難題

「接受」(Accept)的拉丁文字根意思是「往自己拿過來」,在我看來,不管是
勉強容許,抑或熱切擁抱,這層「帶來/收下」的涵義都可說是接受的核心。

我們往往將當下的處境視為障礙、可怕的事、不便,因而加以排斥,絕對不願收
下,因此要不是沒完沒了地抱怨,就是使盡渾身解數,只求改變現狀。身在這個
鼓吹追求持續進步、努力的文化,接受經常被當成逼不得已的選項,像個安慰獎
你要我就這麼接受我老了、我債台高築、我老闆是個白痴?你要我就這麼
接受兒子死了?

要細究何謂接受,可以先分析什麼不是接受。接受不是懦弱認命,也不是無動於
衷;接受不代表你喜歡現狀;接受不是姑息惡行,也不是認定事情毫無轉機。

從這個角度來說,接受有點類似原諒。原諒一個人不可饒恕的行為,不代表他們
的行為沒問題。原諒不代表你認可對方的選擇,而是意味著你接受既定事實,放
手邁向未來。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能夠原諒兇手或性侵犯,他們選擇為了自己放下
滔天怒火與憎恨。接受也是類似的選擇 -- 而這是為了自由。

......

接受讓我們的心境從難受轉向平靜,再向可能性敞開。

......
pexels-samuel-kalina-3800074.jpg   
「不」引起的心態是基於被動反應及抗拒,使人產生「戰鬥、逃跑、呆滯」的恐
懼反應;另一方面,「好」的心態是基於接收(也就是接受),在這個狀態中,
人會啟動關懷他人、社會參與的腦部系統,讓我們感覺思緒清晰、心情冷靜。

抗拒(也就是「不」式思維)會消耗龐大的能量與專注力。「不」是一種充滿排
斥感的念頭,此外對神經系統而言也是強力的觸媒,會刺激主掌戰或逃反應的自
主神經系統,讓腦部滿載各式各樣的壓力化學物質,包括皮質醇、腎上腺素、正
腎上腺素等。抗拒就像是要逆流而上,與現狀之河對抗。

抗拒是猛力抓住生命的繩索,即便握得死緊,卻仍舊無法令繩索止住不動,手掌
還嚴重擦傷。這種神經壓力會帶來極大的負擔,讓人痛苦,疲憊不堪。

抗拒就是佛陀所謂的「第二枝箭」。在著名的寓言中,佛陀將人生各種痛苦經歷
比喻為第一枝箭,諸如診斷罹癌、摯愛去世、遭到解雇,這些純粹是生命的一部
分。然而,假如我們對第一枝箭產生負面反應,便會遭受第二枝「抗拒」之箭的
痛楚,因否定心態導致痛苦雪上加霜不!不可能!為什麼是我?真希望事實
不是這樣,我受不了!你咬牙切齒、拚命拔河,卻也因抗拒而造成
不可忍受的
劇痛。你的行動加劇了自身所受的苦,這些反應就是「第二枝箭」。

我們都知道,反抗現實非常累人,但這卻是最常見的痛苦來源--事與願違卻不願
面對現實,結果長期感到痛苦與不適。抗拒令人感到陰暗、負面,讓你滿腦子只
想著它,反而看不見別的可能。

精神科醫生兼精神分析學家卡爾.榮格曾說:「你抗拒的對象會持續存在,而且
問題會日益加劇。」換言之,抗拒會有加乘效果。只要處於抗拒狀態,就會強化
、放大抗拒的力量。我們亟欲擺脫負面情緒,自然不希望反而使這些情緒增強;
誰會想要更多怨恨、責難、痛苦、焦慮或憤怒呢?抗拒讓你承擔不想要的負面情
緒,接受則讓你得到解放。如果你選擇放手,面對問題,主動接納問題,臣服於
現狀,負面情緒便無法掌控你,平靜與療癒將自然而然發生。

......
pexels-neosiam-580871.jpg  
順應

順應現狀需要說「好」:向當前的感受說「好」,向他人真實的樣貌說「好」,
最終也需要向你的處境說「好」。這不代表你喜歡或肯定當下的狀況,單純代表
你與這件事和解了,因為在此時此刻,這就是你能掌握的事物。  

想要自在面對任何境況,第一步是原原本本接受你的感覺,允許自己與那些體驗
共處,就算你希望事情有不同的發展(這麼做的關鍵在於自我關懷,參見第五十
七頁第二章)。隨著你順應感受,抱持同理心承認自身經驗,你會發現自己開始
順流而行,不再逆流而上……這會讓你感到放鬆,在放鬆下來的同時,一切便會
開始改變。

一如合氣道這門武術,面對衝著你而來的攻擊,只要借力使力就不會挨打,還能
把力量引導至他處,有效化解攻勢。當你有意識地依據情勢採取行動,而不是加
以抵抗,出招時自然不須承受壓力。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活用現狀,而不是浪費
力氣祈求處境有所不同。  

想像看看,純粹停下來、呼吸、放鬆,接受此時此刻的現狀如是,會是多麼令人
解脫的事。順應現實後,你會發現,一切未曾改變,卻也什麼都變了。
pexels-joão-jesus-921294(1).jpg  
軟化的開始

對夏綠蒂而言,關鍵在於自我關懷。她的抗拒能夠鬆動,是因為她懷著溫柔與理
解之心,承認自己的痛苦與失落有多麼強烈。她溫柔面對憂傷,不再盼望這一切
並未發生,心房逐漸敞開,先是順應痛苦(「這就是我的感受」),接著順應婚
外情發生的事實(「這就是我遇到的事」),直到她的心態終於軟化。

她不再費盡心思拒絕正視現實,而是純粹與自身的經驗同在,從而承認並肯定了
這些經歷,帶來自我撫慰的全新體驗。她接納所有的感受,原先不堪承受的一切
(受苦)成了療癒的經驗(承認並肯定自己)。比起排斥、抗拒、批判、否定,
尊重自己的經驗並與之同在,令她深感解脫。

隨著我們逐一順應每個情緒、每個經驗,身心的緊繃與壓力也會跟著減輕。從神
經的角度來說,順應會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也就是負責讓身體一切順暢運作的
系統),好讓我們休息、放鬆、充電。光是順應抗拒的感受,便足以清除原本充
斥內心的抗拒感,給予我們能夠平靜順應當前處境的餘裕。在那之後,我們就有
餘力迎接新事物,邁向旅程的下個階段:開創可能。

......

可能性悖論

放下否定,讓心態轉向肯定之後,我們就會有餘裕面對這個問題:「接下來呢?
」這時我們才有辦法拋開恐懼或憤怒,懷抱好奇之心尋找身邊的可能。換言之,
在這個階段,我們的心靈會變得更清明,帶來轉換方向,迎向蛻變的契機。

就夏綠蒂來說,在她從抗拒(否定)轉向順應(肯定)的同時,也就獲得了前進
的自由(「接下來呢?」)。以「接下來呢?」為起點,夏綠蒂跟傑瑞全心攜手
打造「全新的婚姻」.....
pexels-pixabay-192544.jpg  
......

正念與自我關懷法

....正念指的是種覺察力,需要刻意保持專注,有意識地覺知正在發生的事物,
身處當下。可以說,正念本身就是接受的一種形式。

正念的練習方法頗為單純,比如有意識地品嘗晚餐、洗碗,享受孩子的笑容;然
而,一旦面臨令人不快的情緒或感受,像是生理疼痛、憂傷、恐懼,尤其是焦慮
,要留在當下就比較難了。我們多半不願留心注意這些痛苦的經驗,不如說,我
們的第一反應通常徹底相反:要麼轉移注意力,要麼逃避。  

即使抱持不批判的好奇態度,與不適共處仍舊談何容易。所以我們需要一點協助
,才能以正念覺察痛苦,好讓無可負荷的事物變得可堪忍受,這份幫助的力量正
是自我關懷。運用正念覺察內在經驗,就好比坐在堅固的木椅上,儘管椅子能支
撐你的重量,坐起來卻不太舒服;自我關懷則好比軟墊,能讓椅子舒適些。

可是,自我關懷究竟是什麼?多數人或許有個模糊的概念,卻從未仔細思考過,
還有人誤以為自我關懷等於軟弱、自私或自我耽溺。其實,自我關懷是以溫柔、
有意識的方式,不帶批判地寬容對待自己。自我關懷是擁抱自身每個部分,
甚至是擁抱痛苦,接納原原本本的一切。


......
pexels-joddy-setiawan-3161864.jpg  
自我關懷的實踐是以三大療癒要素作為核心:正念、共同經驗、寬容

我把這三大要素融入關鍵的自我關懷法當中,稱之為ACT:承認
Acknowledge)、連結(Connect)、寬容對話(Talk kindly)。一開始,
自我關懷可能會令你覺得尷尬、不自在,所以我建議即便做不到真正的自我關懷
,也要照著ACT步驟做出關懷自己的樣子,總有一天,你真心感到自我關懷。 如
同知名神經科學家唐納德.海伯(Donald Hebb)所說,神經科學研究已證明「
神經元一起激發,一起串連」;換言之,只要多加練習,自我關懷就會形成根深
蒂固的習慣。你的腦部會逐漸產生變化,讓自我關懷愈來愈輕鬆、自然,替你開
拓接受自我的道路。


......

抗拒宛如戰爭,也像是場對決,會耗盡你的力量,剝奪你內心的平靜。

......

當我們處於抗拒狀態(期盼自身處境與現狀不同),態度會變得嚴厲,封閉心扉
,奮力對抗現實。抱持自我關懷面對這份經驗、這場對抗,正是順應的開端;也
就是說,要接受這份抗拒,停止試著改變或趕走它。坦然肯定自己是多麼美妙,
我們的心會放鬆下來,弔詭的是,抗拒也將煙消雲散。

抗拒就像擔驚受怕的孩子,躲在衣櫃裡縮成一團。如果溫柔地面對他、承認他的
恐懼、關懷他,他會感受到接納。如果將他擁入懷中,讓他明白他很安全,他就
能好好休息。那個膽怯害怕的你正是你的內在小孩,只要與他站在同一陣線,你
就能停止掙扎,就能放心地嘆一口氣:太好了,有人懂我。你的心於焉敞開。

---------------------------------
本blog宣言: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我支持台灣獨立(為何出現這段文:[連結])

文章還沒完,請往下拉。
---------------------------------

pexels-sirirak-boonruangjak-907274.jpg  
......

主要技巧:ACT練習

對於培養自我關懷技巧來說,這是至關重要的核心練習。這項練習是通往接受的
門扉,將會貫穿本書。不管是微小的煩躁,抑或是強烈的苦痛,都是你應用這項
技巧的機會。

承認你的痛苦。
連結到經歷過相同痛苦的所有人。
寬容地與自己對話。

練習時,別忘了以第二人稱與自己對話。例如:「喔,(你的名字),我知道這
對你來說很難。你不是唯一這麼覺得的人。你會沒事的,不要緊。」有意識地使
用溫暖、安撫的語調,能夠強化效果。  

請明白,你有能力撫慰、療癒自己。研究顯示,溫柔的身體接觸能進一步刺激腦
部的關懷迴路,增強受到扶持的感覺。

......

自我關懷是指由某部分的你,傳達愛與善意給另一部分的你,那個你經常產生不
公平的負面思考與批判。自我關懷不代表要消除或改變這部分(儘管改變確實可
能到來),而是給予關注。面對自我批判的那個你,ACT練習是種與自己溫柔相
處的方式,高我將引領你到達新的境界。

實踐自我關懷的ACT練習可能會是這樣:承認--「這念頭好過分,被這樣嚴厲批
判太痛苦了,你一定很難受吧。」連結--「你不是一唯一會這麼想的人,每個人
天生都會負面思考,覺得自己不夠好是大家都有的經驗。」寬容對話--「你盡力
了,你現在這樣就很好,你是特別的。」

ACT練習能軟化抗拒心態,讓你內在的所有部分與現實和解。只要多加練習,就
能養成自我關懷的習慣,改變腦中的神經連結,使內心獲得平靜,創造愛自己的
全新神經路徑。
pexels-shvets-production-9052996.jpg  
......

由於這次經驗,我明白了幾件關於自己的事。我明白,自己可以從小目標開始,
要接受某人或某件事物的話,一次只要一天就好。我明白,先關懷自己也沒有關
係,對希拉蕊的關懷會隨之而來。

我自己的ACT腳本是:「愛希麗,這真的好難,你不希望深愛的孩子對你關上心
房,你好心碎。你不是第一個被兒女討厭的父母。你是充滿愛的母親,會度過這
個難關的,一次只要一天就好。」

......

接受他人,不代表認同他們的行為。  
接受他人,代表接納他們的人性。

......

「念眾生恩」是一句極其強大的佛教禪語,也是冥想的口號。「假如生活中有誰
為你帶來挑戰(可能是他們不肯接受你,可能是他們令你難以接受),你該克服
的挑戰是停下來,看穿表象,明白他們都像你一樣,擁有需求、渴望和脆弱之處
。我們擁有共通的人性,正因如此,持續練習自我關懷的話,總有一天會進階到
關懷他人的層次。

當然,做起來可能很難。沒關係。如果覺得感謝敵人太過分,不妨溫和地回歸自
我關懷,留意這份抗拒。告訴自己,也有其他人和你一樣,要面對憤怒、氣餒或
羞愧。現在的你已經很好了。接受他人之前,必須先接受你對那個人的情緒。
我關懷會引領你接受自我;接受自我會引領你接受他人。
pexels-pixabay-302743.jpg  
......

....我內心的智慧自我明白,要是緊抓著怨怒不放,那就好比自己喝下毒藥卻期
盼別人會死,也像是抓著熱炭想砸對方,卻忘了炭也燙傷自己的手。

......

有些情況可以改變,有些不行。無論是哪一種,起點都在於接受。  

《當下的力量》作者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曾上歐普拉的節目《超
級靈魂星期天》,談論接受。托勒告訴歐普拉,壓力的成因在於希望現狀並非如
此。他說,第一步絕對是接受最真實的當下,唯有如此,接下來才能判斷是否可
能扭轉當前處境。托勒舉例:想像自己卡在泥地中,你可能會生氣、抱怨、哭泣
,但只會讓你的處境更糟糕。他建議不帶批判地好好審視情況,只要承認現狀,
你的思維就會轉變,能夠決定接下來該怎麼應對。

換言之,造成各種困擾的正是抗拒本身

抗拒讓你卡在原地,動彈不得。

.......

接受當下情況,不代表你喜歡發生的事。  
接受當下情況,代表你認清有哪些東西是你能掌握的。

.......

即使無法改變境遇,我們仍可以改變處事態度、思考傾向,並與這些不可改變的
狀況建立不同的關係。關鍵在於接受。
pexels-cottonbro-5639623.jpg   
......

作家拜倫.凱蒂(Byron Katie)著有開創性的著作《一念之轉》,書中提及她
如何放下抗拒,時時順應當下的任何狀況。她自述「熱愛真實」,並且指出造成
痛苦的不是真實,而是人對特定情境的想法。只要改變念頭,即可改變你和那個
情境的關係。

我曾參加拜倫.凱蒂的工作坊,聽她講述她充滿禪意的生活之道。她告訴聽眾,
人能夠接受任何消息,無論是孫兒出生或癌症診斷,這些都只是消息罷了,毋須
做出絲毫抵抗。當然,多數人都沒有這樣的覺知,經常對消息產生強烈反應。拜
倫.凱蒂的教誨不是叫我們要毫無反應,而是接受就在觸手可及之處。

順應真實境遇是接受的重要目標,但要做到這點,必須先順應自身的抗拒;我們
得先承認自己不喜歡這個處境。接受自身的抗拒感與念頭,接受它們原原本本
的樣子,療癒便會開始。

.......

逆境讓根扎得更深

我阿姨常說:「殺不死你的,會使你更強大。」這句話讓我想起「生物圈二號」
的教訓。那是一九九○年代的封閉生態系統實驗:在亞利桑那州的沙漠建造一座
圓頂形建築(這棟建築如今屬亞利桑那大學所有),創造與外界隔絕的小型生態
系,供科學家研究地球的生命系統。  

讓科學家大失所望的是,生物圈中的樹木尚未成長至壯齡便倒下了。科學家發現
,這些樹的枝幹較軟,樹根也相當淺;假如樹木要繁茂生長,自然需要強壯的樹
幹,扎根也要深。

樹木健康狀況不良令科學家百思不解,直到他們想通生物圈中少了什麼:是風。
原來,樹木要長得健康,就少不了風壓;正因為樹木對抗風,才會愈來愈堅強。

樹木要有環境帶來的壓力才能長得強壯,同樣的道理或許也適用於人。面對下一
個逆境時,不妨將之視為你需要的風,讓你變得更穩固、更有韌性。如果你認為
當下的境遇可能對你有所幫助,就更容易順應現實。
pexels-pixabay-268533.jpg  
.......

是祝福還是詛咒?

你面臨的狀況是個難關,還是隱藏的祝福?有時很難判斷。每當聽著新聞上一樁
樁悲劇,我都試著謹記這個道理。

.......

....人無法徹底預料一件事的結局,任何單一事件都會引發多種後果,往往到了
未來才會揭曉。各種狀況時時刻刻都在發生,不斷變化移易,形成新的情境。

哪個狀況最終會有好結果,哪個最終會是壞結果,誰能知道?世界並不總是如表
象那麼單純。倘若能夠協助我們成長,或啟迪我們成為更好的人,那麼剛開始看
來最難以接受的狀況,到頭來可能對我們最有益。只要放下我們執著的未來理想
藍圖,就能平心靜氣看待任何處境,最後坦然接受每個真實的境況。

......

無常

另一方面,人無疑會偏好順境。我們都希望天清氣朗,身體康健,充滿元氣,內
在豐盛,熱愛生命,觸目所及皆是美善;在這樣的好日子,每件事都水到渠成。

可惜,如果你非要諸事順心才能快樂,注定招來憂鬱。境遇就像流動的河水,時
時變動,你無法強令河水停止。在一切臻於完美的瞬間,總會有什麼改變,然後
一切再度變得不完美。

凡事皆處於變動之中,感覺會變,狀況也會變。體悟到無常,就能及時品味,享
受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也能夠寬容,接受看似不好的那一面,因為我們明白逆境
並非永恆。
pexels-pixabay-268819.jpg  
....

無論你是否認為當下狀況對自己有好處,無論你是否能改變處境,無論這個境況
是否易於接受,請謹記:凡事皆屬無常。這個道理能夠幫助你擺脫抗拒,順應現
實,再向各種可能敞開心胸。

......

接受過去,不代表你喜歡過去或想再經歷一次過去。  
接受過去,代表過去化為你成長的養分,讓你向前走。

......

過去抑或當下?

可是,如果罪魁禍首或未能達成期待的另有其人?如果是別人害你有一段痛苦的
過去?該怎麼接受這樣的事實,繼續往前走?該原諒還是遺忘?如果是別人該為
過去負責,接受過去的關鍵在於:承認那如今是你的一部分,說不定正是因為那
段過往,才成就了此刻更強大的你。

......

空間和觀點

有時,我們只需要拉開一點距離,轉換觀點,就能看清全局。說個印度寓言:

一位印度教大師聽膩了弟子天天抱怨。某天早上,師父叫弟子拿些鹽來。弟子回
來時,師父要這名不開心的年輕人抓幾撮鹽,加進一杯水中,然後把水喝掉。

師父問:「嘗起來怎麼樣?」

弟子說:「很苦。」

兩人默默走到不遠的湖畔,師父要年輕人把幾撮鹽加進湖水,弟子照做之後,年
邁的師父說:「喝點湖水。」

年輕人喝了,師父問:「嘗起來怎麼樣?」

弟子說:「很清甜。」

師父問:「有鹽的味道嗎?」

弟子說:「沒有。」

聽他這麼說,師父握住這名嚴肅年輕人的手,告訴他這段哲理:「生命的痛苦就
像純鹽,不多也不少,永遠是同等數量,絕不會變。然而,用來盛放痛苦的容器
會決定味道有多苦。所以,痛苦的時候,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開拓覺知。別只當
個杯子,成為湖吧。

自我關懷能開拓我們內心的空間,容納接受;接受能進一步開拓空間,容納可能
。在我們真正明瞭過去已然過去時,眼前將開展出寬闊的視野。原先看似無可接
受之事,看似痛苦得不堪負荷之事,如今也只是漫長個人經歷中的一塊小碎片。
過去已成雲煙,當下即是此刻,將來仍未到來。
pexels-jill-wellington-40192.jpg  
......

面對人生中各式各樣的挑戰,我們都必須做出選擇:抗拒還是接受。那些挑戰不
是我們自找的,我們也不想要遭遇難關,然而,我們應對問題的方式會決定自身
的未來與可能。

接受可能,意思是對未來保持好奇與開放的態度,告訴自己:「這就是我面
臨的現況--那接下來呢?」我們或許沒辦法掌控每個細節,卻能夠掌控自己是
否以接受的態度面對。


......

細胞的態度

在《當心靈遇上科學》這支影片當中,喬.迪斯本札博士(Dr. Joe Dispenza)
解釋,意念真的會形塑身體。一個新細胞誕生時,不光只是複製舊的細胞;新
細胞會包含受體,能夠接收最初造成細胞分裂的胜肽。假如原本的細胞充滿「
負面」胜肽(例如因憂鬱而產生的胜肽),那麼新細胞內也會有比較多受體能
接收與憂鬱有關的胜肽。由此可知,思考與感受會創造不同的新細胞。假如你
憂鬱了一個小時,你創造的細胞中會有更多受體能夠吸引與憂鬱有關的胜肽。
當下的態度將產生動力,促使你邁向不同的未來。

隨著每分每秒流逝,你這一刻的想法,信念與感受都會愈來愈真實。我們可
以創造戰爭,也可以創造和平。

這個動力的概念處處可見;重點不在於你遇到什麼事,而在於你如何應對你遇到
的事。二O一三年,健康心理學家凱莉.麥高尼格(Kelly McGonigal)發表TED
演講〈如何讓壓力成為你的朋友〉,根據她的研究,造成心臟病發的不是壓力,
而是人對壓力的想法。假如你認為壓力對心臟不好(換言之,對壓力感到抗拒)
,那麼壓力就可能帶來不良影響。然而,假如你認為壓力對你有益,能讓你集中
精神、充滿活力跟動力,因此以正面態度順應壓力,那在你面臨人生難關時,壓
力反倒能使你更強大。

 

(本文照片除書封外皆取自Pexels網站)



本書全名:
接受的藝術:不與現狀之河對抗,獲得情緒自由與力量(讀冊網頁

作者:愛希麗.戴維斯.布希

譯者:陳思穎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2-24

arrow
arrow

    saku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