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歌唱台灣.jpg  
疫情期間不敢常出門,最大的收穫就是聽了許多podcast。

我的習慣是一定會從第一集開始聽,覺得不錯就一路聽到最新的。
之前完整聽過的頻道,
與心理學相關的大約三、四個,
社會、藝術、文學、性別議題相關的六、七個。
聽到最新的之後,我會把之前聽過的各頻道巡一遍,
等不到更新集數時就會找新的頻道,
也都是從第一集開始聽~

大約兩個月前,我開始聽的是青鳥書店的podcast[青鳥search]。
三天前終於又讓我追到最新集數了~~
總共一百多集耶!好有成就感喔!我驕傲~~~

很推這個podcast!
裡面有非常多關於書籍、閱讀的相關訪談,
更特別的是,節目裡都會盡量邀請到原書作者來討論書中內容,
最後會請作者自己朗讀書中篇章,
我很喜歡這個安排~

前一陣子在這個頻道裡聽到的一集:
《歌唱台灣》X 陳培豐:台語歌變遷史,喚起台灣人的記憶],(←請點連結聽全集)
最後面的作者朗讀讓我很有感,
於是很想逐字將它聽打下來。

會想打出逐字稿純粹只是因為很想將這段內容分享出來讓更多人知道,
關於台灣流行歌曲,
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或是我)以為的那樣,
或者被洗腦後所以為的那樣。

(下面的逐字稿因為是聽打,有個地方怎麼樣就是聽不清楚,只好以?帶過。)

20201201081109165798.jpg  
【歌唱台灣】篇章朗讀    朗讀人:本書作者陳培豐(註1)


戰後「閨怨」歌曲式微,從「補破網」、「收酒矸」、「燒肉粽」、
「思念故鄉」、「流浪之歌」、「鑼聲若響」、「拜託月娘找頭路」
、「媽媽請妳也保重」....直到布袋戲歌曲中的「為錢賭性命」、「
冷霜子」、「苦海女神龍」等等一些著名的台語流行歌曲,其實一貫
的精神都是在訴說邁向工業化過程當中,苦勞大眾貧窮、離鄉、挫折
、失敗、淪落、忍耐、奮鬥的經歷。

換而言之,戰前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的深層發展及重塑的過程就是一群
人生挫敗組不斷地在追問或是確認自己是誰、以及在應該如何活下去
當中的等等這些議題的反覆演繹。

在不停的演繹之間,台語流行歌曲當中最常出現的結論便是身為弱者
的自己必須自力救濟方能生存。而當這個結論跟日本演歌的精神有高
度類同並得以相互融通時,台語流行歌曲始終不墜地會往日本化、演
歌化靠攏便是一個不足為奇的趨勢。

當然隨著大量且頻繁的翻唱,演歌的唱腔也必然滲透到台灣來。戰後
在本省人的文化處境跟社會集體經歷的驅導下,原本在日治時期並非
台灣歌手所擅長、慣用的這些轉音、顫音等演歌技巧,以及把拍子拖
得非常長、讓人有點黏膩感的唱歌習慣,便會融入到台灣本地的唱腔
當中,成為詮釋台語流行歌曲時的主流跟特色,同時也逐漸成為許多
人的閱聽習慣。

在??集體經歷下,台語流行歌曲將轉音、顫音的唱腔內化成為自己
的唱歌美學以及表達弱者自我救贖的內心怨念,它成為一種方式,它
是一種具有血肉的文化符碼或意識形態。而轉音、顫音對國語流行歌
曲之所以難以融入演歌唱腔,原因不只是在於政府對於轉音、顫音的
厭惡以及閱聽者或演唱者的美學標準,也和兩種歌詞的特徵內涵是有
關的。就如同我們很少聽到輕快的、幸福的演歌所陳示的意義那般。

演歌的唱腔主要就是用來承載弱者自我救贖的怨念,如果沒有這個相
得益彰的精神議題作為搭配,轉音或是顫音往往就會淪為一種非常誇
張或多餘的歌唱技巧。換而言之,演歌和弱勢、社會邊緣人是一體兩
面的存在,任缺其一便難有發揮之處。

而國語流行歌曲之所以和演歌絕緣,主要的原因是它的歌詞始終缺乏
或迴避社會邊緣人的相關議題。...(註2)


註 1:
本書全名:歌唱臺灣: 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
https://www.taaze.tw/products/11100924468.html

註 2:
此處所提及的台語、國語流行歌曲應該是指戰後早期的台、國語流行歌曲。

 



---------------------------------
本blog宣言: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我支持台灣獨立(為何出現這段文:[連結])
---------------------------------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kuai 的頭像
    sakuai

    讀日劇、過生活

    saku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