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自己付出,是害怕自私的反向行為
過度的內疚感,來自過度的責任感。這一份責任感並非來自現實可達成的,
而是來自道德倫理上的高理想、高要求,達不到時還會發生「道德性焦慮」
,是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中所說的,來自「超我」的壓迫。
通常有這種高理想高自我要求的責任感,從原生家庭的塑造開始,個體就被
不斷地歸咎責任,不分青紅皂白、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發生任何問題,家
庭就會歸咎於小孩身上,甚至把身為父母的責任,也一併地歸因於孩子沒有
辦法幫父母處理和解決。
在年幼無知的情況下,孩子沒有辦法去真正釐清究竟什麼是「責任」、問題
又該是誰的責任、誰才是真正需要擔負的人。只是如此被理所當然地要求,
自然沒有辦法客觀合理地去面對所謂的「責任」。
這種情況下,當產生不符合別人期待中的理想模樣、無法滿足別人需求,「
內疚感」就會在大腦自動化產生。這是屬於神經系統的反應,若被自身瞬間
觸發的內疚感綑綁,便會動彈不得,無法自拔。
親情綁架,使你不得不順從
爾後,成長過程中,只要遇到需要立下界限的時刻或情境,「內疚感」便來
自動破壞可以立下界限的權利,彷彿誰都可以說「不」,唯獨你不行。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一大部分來自從小就被要求不可以對家人的需要漠不
關心,只要是家人的需求,就必須全心全意地關懷、熱心幫助,並且要時時
刻刻體貼家人。
萬一在成長過程中,曾經因為自己對於家人的剝奪或侵占感到不悅,或產生
質疑,即被家人、長輩訓斥,彷彿有任何一點不悅、不願意,就是一個十足
壞心的人,也是一個對家庭無情無義的人,就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換句話
說,在這個家,你沒有發表自己意見和想法的權利,更沒有拒絕的空間。
所以,你勢必會相當混亂,對於自己所產生的感覺和情緒,也變得十分混淆
,不敢認同自己,深怕成為家人口中說的邪惡之人,於是拚命要自己熱心助
人,也要時時刻刻體貼他人,為他人著想,這等於是你生命的崇高目標和理
想。
在如此自我約束和框架下,你無法回到現實客觀的情境中,好好思辨和分析
出哪些情況是自己有能力也有意願付出的,哪些情況已經到了被綁架和被濫
用的程度。只要一牽扯到心中對自己的質疑和批判,你就無法冷靜地思考和
辨識,受內心一堆譴責的話所支配和左右。
從小就被一堆道德教條制約和控制的你,根本沒有自主思考的空間,也沒有
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對你而言,當然非常倚靠那些長期被灌輸的「正
確道理」,以此來作為自己的訓誡。而最大的訓誡,莫過於「不可以自私」
。
要能成為一個不讓人感到自私的人,首先需要任何要求都接受,不問個人的
感受和意願,全心全力為別人付出,讓別人覺得,只要他們有需要,你就必
在他們身邊處理和解決。他人若有任何困難或是想撇開責任,你也要義無反
顧地承擔起來,讓他們因為你的承擔,所有的問題和困難都得以平息。
....若你是人,而你又希望自己辦到絕對的付出,沒有任何考慮到自己,也
不要感受到自己,那麼你能做的,就是極度「去人性化」,把自己當機械或
是工具,聽到命令就去執行,沒有任何私人的感受和需求。
你必須如此強迫自己付出,才能免於害怕一旦沒竭盡所能付出,就是不盡力
,就被指責為自私的人。
社會不斷促使我們抹殺自我
「道德性焦慮」,是屬於非常具壓迫性的高壓,發生道德性焦慮的情況,多
來自保守守舊的家庭與宗教,....在華人的文化,還有過去刻板、填鴨、傳
統的教育方式,多以這種高道德要求、高理想標準來驅使人必須好要更好、
完美再完美,幾乎在各種倫理教條中,都要人達到無私無我的境地,像是一
旦有「私」有「我」,都是一種罪惡。所以,有些人在生活中,一個「我」
的主詞都不敢說,不是把自己作為第三人稱,就是敘述裡完全沒有一個「我
」字存在。
……
當你存有「做人不能自私」、「自私是可惡的事情」的觀念,然後以這樣的
觀念支配和控制自己強迫付出、強迫給予,當然整個過程都不敢真正了解自
己的感受和想法,完全去除對自己的連結和接觸。如此害怕自己是自私的道
德焦慮下,也只能說服自己繼續「做完美的好人」,才能不要墮入所害怕的
懲罰地獄。
【解開心理的迷宮】 緩解罪惡感焦慮, 抬頭挺胸地活著
這種心理迷宮的形成,有沒有發現,是你已經先認同了別人假定你的生命必
會犯錯、必會成為邪惡之人。因為先設定你為惡,所以要用盡一生的心力來
漂白,證明你為好,是聖潔的。
當你認同這樣的設定,可想而知,你要花許多力氣來證明自己無罪、無瑕,
那麼最極端的作法,就是做一個事事讓人滿意、喜歡的人,讓人無可挑剔和
否定。
……
你生來就無罪,也不曾對誰有虧欠
如果真的看清你生存的應對姿態,你就會發現在這樣的設定裡,根本是達不
成你要的完美無瑕,也不可能讓你真正地成為聖人。
因為這世上不論是誰,根本沒有人能界定出「聖人」或「聖女」究竟要做到
什麼程度。....
如果你不自覺地期待自己活在高理想化的幻想中,那麼你真正要留心的是,
究竟你有多厭惡和排斥自己?才會如此想要趨近你以為的聖人、高人、完人
境界,來撇開你此生唾棄和嫌棄的自己?
人要能在此生,慢慢地體悟生命的心安理得,不用老懷著抱歉過日子,不自
覺認定自己「有錯」,這需要你調整看待自己的眼光。
……
然而,你需要審視這樣的設定,設定既然是設定,就能重新調整和編寫,若
你沒有放棄編寫生命腳本的權利,不是一切都訴諸被命運決定的話,那麼就
由你親自做自己的再生父母,做一個能夠以愛和正向的眼光看待自己這個生
命的友善父母,重新孕育自我,培育自己成為一個對生命有情有愛、有信任
有支持的好父母。
...................
以為表現完美,就不會討人厭
……
....然而,外在環境的讚賞和肯定是不穩定、常有變化的,為了要成為完美
的人,只能不停追求那些群體期待的標準。例如:當聽到某個人好厲害、好
棒,或好美、好有氣質,就會處於一種「我也要做到」、「我要成為這樣的
人才行」、「我怎麼可能會輸、會做不到?」,這種別人好我也要同樣的好
,所有人有的優點和優秀之處,我也都要有,這種反應正顯示:你根本不了
解和不認識真正的自己究竟是什麼樣子、有什麼特質和才能。只要聽到別人
被誇獎、稱讚,就怕自己不是那樣,好像要被忽視和否定了,害怕是不是自
己不被喜歡和注目。
這樣的反應背後,究竟有多不認同和接納自己,才會迷失在追逐別人的稱讚
和誇獎中。從另一面看回來,究竟一個人有多無法承接自己内心的失落和脆
弱,才會如此害怕不被接受和不被喜歡的落寞感。
你多追求完美,多想討好所有人的期待,就有多害怕被討厭,而這正顯示了
你有多麼不接受自己。
...................
不敢承認失落,固守在原地的執著心靈
……
如果你發現了某個人,他並不珍惜你,卻非常珍惜另一個人,那麼,你其實
不需要去爭、去吵、去緊迫盯人,而是要好好地明白,這個人不是不知道怎
麼珍惜人,而是他的珍惜不是給了你。
那麼你要做的,不是硬強求對方來回應你的重視和在乎,而是去感受和發現
誰是真正珍惜你的人。
你若執意要求一個不珍惜你的人,回應你的付出和努力,並以此要脅對方一
定要回報,那麼便需要思考,如此一廂情願的給予,究竟是讓你真實感受到
愛,還是更感受到糟蹋和委屈。
---------------------------------
本blog宣言: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我支持台灣獨立(為何出現這段文:[連結])
---------------------------------
為何讓自己留在委屈和糟蹋的關係?
……
你可以練習走開,離開一個會讓自己感到傷害和痛苦的人,而且越遠越好。
但為何你走不開?因為你以為只有「忍到底」、 「撐到最後」 就一定會
勝利。若是所有人都離他而去,他終究會「想起來」你才是一直沒離去,始
終忠誠地等著他,等他發現你的好,不離不棄的那個人。這種執念會把你深
深綁住、套牢。
想要一個不離不棄的人守候,是你的渴望,但未必是他的。
這個劇情熟悉嗎?你是否會在原生家庭裡看見這樣熟悉的情節?又或者這是
你曾經等待所愛的至親的心情,希望他們再怎麼不珍惜、不重視你,仍然會
看到你的不離不棄?發現你才是在身邊最忠誠守候、對他們有最深感情的孩
子?
你若能好好看看自己,就會發現自己那顆心多想要愛;想去愛別人、想要別
人愛你。你的心多麼善良又天真,想要以忠誠勇敢的作為,作為你想要為愛
奮鬥到底的決心。
但是,你知道自己無意識在上演一個悲劇的故事嗎?一個人不懂珍惜,從未
真愛過你,又豈是看你的行為,收集夠多你的付出,就會回心轉意認知到你
才是那個「最愛他的人」?
不愛你的人,他的愛是無法因為你做了多少「感動天」的行為和付出,就會
改變心意的,就算是一時被感動,也會很快消逝。你若真的認識他,便會明
白他也有他的執念、有他愛的渴求對象、有他的人性和現實問題。
因為付出了,所以捨不得
……
如果你執意去和匱乏的人索求情感、討愛,那麼,真正的問題已不在對方,
而是在你身上。
為什麼你非要和一個沒有能力回應你、給予你情感和重視的人,討那份愛,
以致讓自己無限討好呢?是認清這個失落的事實太痛苦?還是你不想承認
自己會誤判,不想經歷所謂的認輸?還是,對你來說,因為沒了這個人
,你就不知道還能擁有什麼關係、什麼歸屬,所以即使眼前的這個人只
是濫用你、剝奪你,自己也絕不承認被錯待、被不當一回事?
你若靜下心深察,就會慢慢發現你只是害怕重複小時候覺得最痛苦的事。小
時候覺得沒人要你、在乎你,現在若眼前的這個人也不要你、拒絕你,就好
像要再像小時候一樣孤苦無依,沒人關心。
但你只是忘了自己已經長大了,内心還困在小時候的失落感中,再一次被内
心的痛苦恐嚇,拚命非要自己阻止任何再發生的失落。其實失落早發生了,
不是你拒絕承認、否認事實,失落就沒有發生。
一切都在你的一念之間,你不承認和承接内心的失落,就無法學習撫慰和安
慰自己,還會一直執著於要表現好、討別人歡心。
若你承認了,那麼就像緊握的拳,鬆開來了,你可以經驗放下和輕鬆,試著
去感受這樣的感覺,即使心痛也能流淚安慰自己,承諾陪自己走出一條開闊
的路,不再受困於他人的錯待裡。
【解開心理的迷宮】 執著的不是「我」,是身體的自動防衛機制
……
面對失落感,學習與之共處
所以,請試著去接納人生會有失落。在失落中,好好安慰自己難過和傷心,
相信自己能調節、能包容這一份失落的體會。不需因為失落的發生,就歸咎
在自己「可憐」、「沒人愛」、「我不夠好」,這樣的歸咎,是對自己的敵
意和暴力,並且是錯誤的將人生裡人人皆會經歷到的失落體驗,自我誤解為
自己的失敗。
失落是什麼呢?失落是當我們用心用力的投入,對人事物有一定的期待和渴
求,當期待和渴求落空,無法實現時,我們就會產生的感受。若是來自關係
的失落,我們會感覺一種心碎和沉重的哀傷。然而,這些感受和體會,都不
是為了要讓你傷害自己。
雖然失落感是沉重的,也會讓我們誤以為自己很糟糕、不值得獲得重視,但
這些扭曲的評斷都是因為負面情緒的發生,沒有得到確切的安慰、支持和陪
伴所導致的自我攻擊。
即使我們有所失落,事情不如我們的預期和期待,對方無法回應我們的渴望
,這些確實都會讓我們感受到墜落的心情,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即時接住自
己,告訴自己雖然很難過、很遺憾或很傷心,但我們可以陪伴自己慢慢體會
和消化,漸漸走到撥雲見日,重新看見人生的新方向,往前出發。
……
成長的過程,我們都在重新認識失落,也學習與失落和平共處的方法。放下
對自己的暴力,不因為失落的發生,就對自己更加下重手。如果你可以連結
,就會慢慢發現你對自己失落的拒絕,就如小時候父母師長對你那般,甚至
以貶抑和歧視對付你,以致你從來沒有在失落中得到安慰和接納,也從未有
溫暖的理解和支持。
然而這才是你內心真正需要的療癒,是讓你雖然難過卻不受傷最重要的溫柔
。
(本文照片皆取自Pexels網站)
(待續)
本書全名:
慣性討好:不再無底限迎合,找回關係自主權的18堂課(讀冊網頁)
作者:蘇絢慧
出版社:三采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