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exels-adonyi-gábor-14295124.jpg  
第4章                                       哀悼所帶來的禮物

在重拾完全感受情緒之能力的過程中,哀悼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事實上,一個
人的情緒復原狀態,反映在他重拾哀悼及習慣哀悼的程度,以及能把哀悼視為
提升生命的持續性歷程。

無論我們有多麼可怕又悲慘的失落經驗,哀悼都可以修復我們對人生的熱情。
……

重拾童年之失落

若是你不承認曾經發生過什麼事,那麼時間就不會療癒傷痛。你需
要釐清自己的感覺,並且表達它們,而表達的方式是,仔細定義出
自己失去了什麼,以及有多麼在乎自己失去的東西。

     —彼得.里希(Peter Leech)和澤瓦.辛格(Zeva Singer)

「哀悼」是自古以來人類用來表達關於受傷和失落的悲傷及憤怒的健康歷程,
也是心理以自然的方式釋放我們失去所重視的人、事、物時的痛苦。哀悼對於
情緒健康的必要性,就如同大小便之於生理健康,其移除心理傷害與痛苦的情
緒能量,就像排泄的生理功能會移除身體中的毒素。

倖存者需要哀悼,因為他們的個體性和表達性在童年時期就被殺死或消失了。
詩人希拉.班德(Sheila Bender)曾經寫到父親在她童年失落中的角色:

在家中,你像清潔隊員那般進入我的腦袋
把我的夢想視為垃圾並將之掃去。
被清理的我
迷失在你的期待水流裡......

哀悼是把新生命與希望從失落與死亡中帶出來的自然歷程,當我們突破自己的
否認,並且清楚認知到自己如何被父母貶低,哀悼會幫助我們挖掘出那些在童
年時期就早早入土的部分。
pexels-ksenia-chernaya-8986702.jpg  
......................

安撫情緒重現的情況

事實上,最好把感覺視為路途上的路標,它指向了我們需要學習的
功課。每當我們真的憤怒或害怕什麼,就是有強大的功課等著我們
去學習,而那個功課通常是我們過去所退避的,而我們現在有機會
擁抱它。

     -蓋伊.漢德瑞克(Gay Hendricks),《學著愛自己》

長期受虐的倖存者經常出現「情緒重現」的現象,情緒重現是指突然或持續地
退化到童年創傷時的情緒狀態,而這些情緒狀態是過去的恐懼、憂鬱、自我
仇恨和羞恥的強烈痛苦體驗。


情緒重現與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退伍軍人的重現很相似,但情緒重現
極少含有原本創傷事件的幻覺。然而,如果倖存者聚焦在那重現的感覺上,有
時候會在覺知層面記起造成這些情緒的事件。

情緒重現往往會使我們覺得失去行為能力,當倖存者試著要求自己在童年時期
曾被拒絕的權利時,常會經歷到令人癱瘓的重現。

我協助過許多案主,當他們試圖重拾說不的權利時,就會有嚴重的焦慮。光是
想到要說不,他們就會被大量的恐懼或罪惡感給淹沒,以至於無法說不。對於
此時主宰著意識的內在小孩而言,這就像是他回到了小時候的家中,即將因為
唱反調而被嚴厲地處罰。這種重現的強烈程度,使許多案主為了重拾說不的完
整能力而掙扎多年,而他們最難說不的情況,是面臨到會使他們聯想到父母的
人,或是童年時期從不被允許拒絕的要求。

重拾自我表達權利的難度有多高,通常與這個權利在小時候被奪走時所經歷的
創傷程度成正比。

因此,能否勇敢表達自己,有時候不是單純的選擇或意志力問題,所以只採用
認知技巧的「敢於自表訓練」(assertive training,又稱自我肯定訓練),對一些
人來說沒有什麼好處。對於倖存者來說,在需要自信表達的情境中往往自動附
加了恐懼,然而在他們透過哀悼來降低這種恐懼之前,通常覺得太難以承受而
無法發聲,許多倖存者甚至從未想過要接受敢於自表訓練,因為他們光是想到
要學著把話說出來,就會引發痛苦的情緒重現!


失能家庭如戰場

退役軍人和失能家庭的倖存者,其情緒重現通常有相似的背景,這兩群人都被
迫長時間處於高度焦慮的狀態。士兵經常有好幾週甚至好幾個月都住在敵區,
長時間凍結在「隨時可能被殺掉」的恐怖情境中,以至於他們變成慣性恐懼,
而那些與總是憤怒的父母同住的小孩,從來不知道自己在何時會被另一波感覺
宛如謀殺的暴怒給炮轟。

這兩種情況都會把人嚇得提心吊膽,讓人總是預期著會有埋伏出現或炮火射過
來,而小孩的情況有時更糟,因為他們通常得在家庭戰場中服役更久。

生長在具虐待性的家庭裡的孩子,經常毫無預警地被打或被怒吼。我協助過的
許多倖存者,會自然地運用戰場畫面來描述自己的童年家庭,許多人在餐桌上
正常表達自己時,會反覆地遭遇「埋伏」,並且延伸這個譬喻,說自己像一個
戰俘,他們只有很少的權利,或完全沒有;他們不能逃離;而且無論他們遇到
多糟糕的對待,都沒有可以求助的人。
pexels-alex-green-5700205.jpg  
......................

即使我們沒有被主動虐待,但成長於嚴重忽略且冷漠的家庭,也可能被情緒重
現所折磨。當下成人關係中的小小失望,可能會再次對你誘發相同的空虛、無
價值和孤獨的感覺,這些感覺通常會糾纏著情緒被忽略的孩子。在那些情緒重
現最糟糕的時候,我們可能在心中痛苦地迴盪著過去每一次被遺棄的經驗,並
且覺得自己彷彿又要再次被拋棄了。

要是成年小孩不明白情緒重現是什麼,會對這種情況感到特別難受,因為這些
突然出現的情緒爆發對倖存者來說毫無道理,所以他們的恐懼感和羞恥感會迅
速加重,可能會把這些情緒重現詮釋成自己又笨又有嚴重毛病的進一步證據。

憤怒是解決當下情緒重現的強大工具,每當過去的恐嚇再度出現,而我們
允許自己對此感到生氣,就會提醒自己,我們不再是無助的小孩,而是有
力量的成人,擁有自我保護的能力。


我發現,對於原本的虐待以及當下必須忍受情緒重現的不公狀況感到生氣,特
別有幫助;這種內在的自我擁護,經常使我的恐懼消散。

值得注意的是,追蹤研究那些歷經喬奇拉(Chowchilla)綁架案的兒童的近期
結果。那些兒童當時待在被掩埋於地下的公車裡好幾天,而研究發現,從恐懼
的情緒重現中快速復原的唯一一名兒童,是憤怒大叫、大捶公車天花板的那一
個(他的行動也導致這些兒童能夠被發現並獲救)。

許多倖存者在離開失能家庭好幾年後,才開始被情緒重現所圍攻,其原因至少
有兩個。第一,慣性的壓抑會增加並累積我們無意識的痛苦,於是心理機制越
來越需要釋放情緒。當累積的壓抑情緒強烈到無法克制,痛苦就可能開始以情
緒重現的形式爆發出來。

第二,有時要等到倖存者已經可以(雖然不見得願意)哀悼童年之失落時,情
緒重現才能出現。要是倖存者已經藉由挑戰自己對於不良養育的否認,而感到
得意及解放,那麼情緒重現的情況則會讓他感到特別難堪。有時他們會認定復
原工作使自己變得更糟,而無法理解自己的情緒重現其實是在宣告,自己正往
復原歷程的下一個階段前進。

情緒重現一點也不可恥,而是心理機制健康地試圖重建生動的過去,好讓
我們可以更精確地看到它,並且解決由它而來的持續性問題。
不幸的是,
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接收那些在重現時所提供的機會,一遇到情緒重現的情況時
,都不會從中學習,而是自動地認為自己很糟,活該被懲罰。父母使我們相信
,他們會傷害我們都是因為我們的錯(「這是你自找的,現在我得處罰你!」
),所以我們對於情緒重現的反應通常是羞恥和自我仇恨,事實上,自責已經
變成我們對於每一種痛苦的立即反應,無論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自我憐憫會從哀悼中誕生,並且讓我們清楚地知道,遭受惡劣對待,以及因這
些惡劣對待而引起的情緒重現,並不是我們自己造成的。自我憐憫幫助我們把
情緒重現詮釋為父母有錯的證明,而不是我們有錯;並且幫助我們了解,我們
感到痛苦,是因為我們受傷了,而不是因為我們很差勁。這種理解會激勵我們
在情緒重現時要自我滋養,而不是自我攻擊和自我遺棄。

當我們對於哀悼真的感到自在時,甚至可能會歡迎情緒重現,學會把它當作清
理那些未化解的痛苦的機會。

情緒重現逼真地展示了,我們現在大部分的掙扎都是習得的,不是天生的。
我來說,無數的情緒重現已經幫助我了解,我不是生來對抗自己的

反覆出現的情緒重現也幫助我了解到,自我貶低的習慣是很頑強的,因為它是
長期養成的,這使我對於復原進度有時候會慢到讓人疲累的情況,能夠更有耐
心和同情心。情緒重現鼓勵我繼續努力,以逐漸削弱完美主義,並繼續取得我
的成人權利,自從我大量地重新獲得完全表達及參與世界的能力之後,情緒重
現已經更少出現、更輕微,並且更容易化解。
pexels-pixabay-257360.jpg  
......................

減少否認和貶低的情況

如果一個人可以....體驗到,自己小時候並非因為他所是的樣子而
「被愛」,而是因為成就、成功和優點而被愛,並且為了這種『愛
』而犧牲自己的童年....他就會渴望停止這種追求,也會在自己內
心發現根據「真實自我」而活的需求,不再被迫要贏得那種根本上
會使他一無所有的愛,畢竟那種愛是給「虛假自我」的。

                      —艾麗絲.米勒

「否認」這個詞彙可以廣義地描述我們保護自己的幻想(擁有快樂童年)的一
切方式,包括在第六章所談的防衛機制。

「貶低」(Minimization)是否認的次類型,這是承認自己在童年有所失落,
但認為這沒什麼大不了。許多倖存者用開玩笑的方式轉化自己的痛苦,來貶低
這些痛苦的童年回憶。我們訴說父母駭人的殘酷故事,好像它們是歡樂故事似
的;我們在敘述關於父母的破壞性狂怒或不稱職的悲慘故事時,還會捧腹大笑


不適當的狂笑,經常是在扭曲地表現被否認的傷痛,試圖達到某種釋放(不過
,在我們感到悲傷時,笑的確可以幫助我們釋放痛苦)。

當我們斷然抹煞童年傷痛的嚴重性時,也會出現貶低的情況,進而阻礙我們的
復原,就像佛洛伊德所發現的:
不帶情感的回憶幾乎總是沒有效果。

....

「貶低」是承認自己有受苦,但是沒有真的感受它,或受它的影響,知名心理
分析師弗里達.弗洛姆.賴希曼(Frieda Fromm-Reichmann)這麼說:

病人並不是絲毫沒注意到過往人生中發生的事,而是沒有察覺伴隨
那些事件的情緒,或是由那些事件所引發的情緒。

「貶低」也反映出否認有許多不同的層次或程度,在復原的歷程中,否認不會
一下子就消失,而是隨著對於自己成長經驗的負面影響,重新獲得更深層及更
精確的感覺後,就會越來越少出現貶低的情況。

就像復原工作的進展歷程中大部分的情況,放掉否認的過程通常是前進三步又
後退兩步的,當過去某個特別痛苦的部分將要再度進入覺知時,我們可能會反
射性地暫時躲進否認裡。

遭到大量持續虐待的受害者,可能需要花一輩子來終結這種貶低童年之失落的
情況。我發現,隨著一層又一層地剝掉自己的否認,對於自己早年家庭生活中
充滿敵意一事,就越來越感到震驚。我其實知道這件事,但如果我不在一開始
就貶低它,隨之而來的創傷可能會衝擊並壓垮我,讓我無法繼續復原工作。「
貶低」能允許我們運用可管理的方式,一點一滴地處理一層層的否認和童年痛
苦。

………

許多倖存者都體驗到,在做了關於父母的惡夢之後,會揭開自己的否認。這些
夢可能是童年創傷的精確記錄,或是象徵性的呈現,但無論是精確或象徵性,
或是兩種的結合,這些夢往往帶有未處理的陳舊情緒痛苦,而這些情緒痛苦是
與原本的創傷事件同在的。這些夢能夠給予復原者強大的機會去化解否認,並
且用哀悼送走舊痛苦。

哀悼過去的歷程,通常需要我們一次次痛苦地經歷快樂童年假象的瓦解。哀悼
有時會揭發一些讓人涼到骨子裡的回憶,而那些回憶裡常隱含著倖存者的迷思
,像是「父母總是支持我」、「跟別人相比,我過得真的很好」。要讓這種假
象死去並不容易,我們不只要用哀悼送走埋藏在它們底下的傷痛,還要為了失
去那些我們曾經珍惜及重視的假象而哀痛。有一天,我為了摯友賽特(Sat)
搬到地球的另一邊,允許自己哀悼失去多年摯友這件事,卻嚴重侵蝕了我心中
的完美家庭假象。

當我哀悼賽特的離去時,對於自己的痛苦之強烈,感到相當震驚。我們的友誼
也許永遠不會再有立即性交流了,而我哀悼著這些失去:我們深刻地相互接納
、我們輕鬆地多面向溝通,我們共同的活動和相互支持的豐富往事;然後,我
突然理解到,他關心我的方式,遠勝過我父母所做的。有生以來第一次,我了
解了什麼是真誠的愛。跟他相比,我父母更像是陌生人而非盟友,他們的愛是
空洞的概念,不是有感覺的行為,是面紙而非木頭。
pexels-jack-krzysik-7753054.jpg  
......................

除去恐懼和羞恥

一個人若沒有受苦就無法改造自己。人是大理石,也是雕刻師。

                    —艾列克西斯.卡聶爾(Alexis Canell)

如果我們在童年時期一直感到被威脅及被羞辱,不必要的恐懼與羞辱可能會長
期持續地折磨我們,有些人會被日常生活中最無害的活動,誘發了痛苦的情緒
重現,或者與任何人不期而遇,就可能把我們彈射到未解決的恐懼與羞恥的私
人地獄中。這樣的恐懼把許多人困在家中,因為他們太害怕或嚇得要命,以至
於生活中無法做必要事情以外的事。

當我們被恐懼或羞恥給淹沒,就等於處在死亡般的狀態。恐懼相當於我們身體
安全感的死亡,而羞恥則相當於自我接納和自我價值的死亡,恐懼和羞恥都會
殺死我們對人生的熱情。

沒被哭出來的眼淚,以及往內的憤怒,都會把恐懼與羞恥困在內心中,而哀悼
會自然地療癒這種情況。有效的哀悼會使我們從恐懼和羞恥的死亡掌握中重生
,從而擁有安全感和自尊感。當我們用無傷害性的方式哀悼並送走憤怒時,恐
懼與羞恥的內在烈火就會安全地燃燒殆盡,然後我們哀悼的淚水可以熄滅悶燒
的餘燼。

哀悼比任何一種認知行為療法的傳統技術,更能有效地化解恐懼。我會進行這
樣的比較,是因為認知行為療法是美國現今主流的療法,卻往往不重視甚至會
批評行為的情緒原因的重要性。恐懼和羞恥基本上就是情緒狀態,雖然它們通
常具有大量的認知成分,但透過哀悼的情緒歷程,最能有效地改善它們。



(續)
(本文圖片皆取自Pexels網站)

關於本書之我的感想文
閱讀小感想兼抱怨一下翻譯: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諒你?


本書全名:
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諒你?:從哭泣、怪罪到原諒,真實療癒你的內在創傷
讀冊網頁

作者:彼得.沃克

出版社:柿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7-07

 

---------------------------------
本blog宣言: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我支持台灣獨立(為何出現這段文:[連結])
---------------------------------



arrow
arrow

    saku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