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20811054752761126.jpg  

我在整理上一本書摘【慣性討好】時發現,
將一本書的書摘分成多篇小書摘的形式貼上,
會比一本書只摘成一、兩篇,然後每篇都是一片字海要好讀得多。
所以接下來如果又遇到我覺得有許多重點值得摘錄的書籍,例如這本,
那麼我就會分成幾個小篇陸續貼上。

這樣的方式或許比較瑣碎,
但我自己覺得這樣一小篇一小篇比較容易讓人真的讀進去,
我自己在整理書摘時,也比較抓得住我想要的重點~
尤其我真的覺得這本書裡有好多好多值得一讀再讀的重點,
所以我會分成九小篇放上(@@),
希望能對自己也對同樣議題有興趣關注的人多一些幫助。

好了,廢話不多說,以下摘錄文開始。

.......摘錄文分隔線........

雖然我們對於自己感覺到什麼情緒沒有太多選擇,但對於要如何回應自己的
情緒,其實擁有許多選擇。

..........

從沒感覺到悲傷的人,無法知道喜樂;不曾憤怒的人,絕少感覺到真誠的愛;
那些一直在逃離恐懼的人,從未發現自己的勇氣;而那些拒絕感覺「怪罪」的
人,從未真正原諒他人。肯恩.威爾柏(Ken Wilber)是超個人心理學的現代智
者,他這麼說:

試圖區分對立面,並且緊握住我們判定正面的那些,像是沒有痛苦
的愉悦、沒有死亡的生命....那麼我們在追求的其實是一點都不真
實的幽靈,還不如去追求沒有山谷的山頂、沒有賣家的買家、沒有
右邊的左邊、沒有裡面的外面。

在靈性領域與心理治療圈子裡,「怪罪」被普遍地「病理化」,並視為原諒的
相反。許多原諒領域的專家對於「健康的怪罪」和「失能的怪罪」一無所知。
 
當我們隨便地把「怪罪」放逐到覺知之外,就永遠無法發現「怪罪」這種本能
的極大價值。

「怪罪」是說不、設下限制、抗議不公、捍衛自己界線的基礎如果我們
無法說出「停,你弄痛我了!」「不要侮辱我!」以及「不,你不可以拿那個
,那是我的!」這類怪罪的話,就永遠不會覺得安全。這些反射性的怪罪,是
感覺本質提供給自我保護本能的重要貢獻。

pexels-nguyễn-vũ-11440014.jpg   
…………

當孩子不被允許怪罪父母的壞行為時,通常會轉為責怪他人和(或)自己。
我們不能把責怪放到它所屬的地方時,就會無意識地被驅使去責怪及傷害他
人。喬治.巴哈(George R. Bach)和赫伯.高博格(Herb Goldberg)兩位博士介
紹了這種後果:

常見的錯置攻擊性,像是找代罪羔羊、霸凌、歧視和殘忍對待,原
本應是在家庭內的攻擊性感覺,但那個感覺被抑制了。於是強加痛
苦給別人,至少證明了他可以影響某個人;如果他不能影響或碰觸
任何人,至少可以透過傷痛把某人震撼到心情激動。他至少得確定
雙方都能感覺到什麼......

...........

原諒但不遺忘
  
原諒並非正當化或認同具傷害性的行為。即使你原諒了,也可以說:
我永遠不會明明知道這種事情,卻還是讓它再次發生。

                         —  傑克.康菲爾德

真正的原諒有賴於成年小孩清楚記得父母施虐和忽略的細節。人類不可能原諒
那個依然在製造痛苦的傷痛,而那些不記得以及沒有哀悼的創傷,會擋住那些
能讓你真心原諒的敏銳感覺。

我會了解到這一點,是因為明白自己永遠不會有那種惡名昭彰的「總有一天你
會為此感謝我」的體驗,雖然我為了很多事情而感謝父母,但我的感恩始終與
他們用來合理化其傷害行為的那句話無關

若要真心地對父母感恩,我們必須先認清童年傷害,並達到顯著的療癒。因此
,我希望你能區分值得感恩的養育,以及那些需要被否定的養育

當我們真心原諒父母,會知道自己在原諒什麼,以及他們的行為有什麼確實應
該被怪罪。

如果我們不認清父母之過失的確切本質,現在就會有容忍類似傷害行為的風險
,因為那些不被允許怪罪父母壞行為的孩子,常常會變成無法保護自己免於虐
待的成人。

許多壞人似乎有著第六感,可以認出哪個人失去了保護自己和怪罪不公的能力
如果我們對於傷害沒有「負面」感覺的反應,就無法知道自己正受到虐待,
反而會默默地「原諒」施虐者,就像我們被迫原諒父母,無論他們持續做出了
多少虐待行為。

因此,精神分析師茱蒂斯.維歐斯特(Judith Viorst)才會說:

在我們能哀慟過去之前......我們注定要重複它。
 pexels-tomas-williams-1601458.jpg  
...........

第2章

當「原諒」其實是「否認」時

「你什麼時候才要停止哭訴你的童年?」「你不認為現在是該放過父母的時候
了嗎?」「你為什麼不讓過去成為過去,好好過日子呢?」「你知道你的問題
是什麼嗎?你就是無法原諒!」許多人在這些令人內疚的說詞下,被迫選擇了
一種不成熟且空洞的原諒型式。

我們常常難以抗拒這種有毒的激勵。原諒的概念經常被當作奇蹟般的復原工具
,而且被當作一切問題的萬靈藥,尤其是那些與愛和親密有關的問題,好像只
要我們決定原諒、選擇原諒,就會從孤獨和分離的痛苦中解脫。

當倖存者開始感覺到自己對於過去有健康性憤怒(healthy anger)時,特別容易
接受這種具傷害性的忠告。他們不會把這股憤怒視為自己遭到不當養育的證明
,而是無情地反對自己,從而使療癒過程出問題:

我有什麼毛病?為什麼我不能原諒?如果我不是真的有毛病,就
應該原諒父母了。我真的很差勁,難怪沒有人愛我!難怪我的人
生一團糟。我已經決定要原諒了,我想我原諒了,我是要選擇原
諒啊....但我還是孤獨!我猜我永遠都無法做對任何事,我連原
諒都做不到!


當我們所選擇的原諒方式是吞下對父母不公作為的憤怒時,就會落入否認的心理
迷霧中。否認(Denial)是「復原治療師」的廣義用語,指的是我們用來麻痺
「感覺」的各種防衛方式,而不去感覺那持續卻又無法挑戰的傷害。


………
 
「否認」是一種心理的倖存機制,在那些持續受到虐待和忽略的孩子身上經常會
無意識地自動發生。

兒童都需要至少理想化一位父母,以維持他們對生命的熱情,而「否認」可以使
他們維持被愛的假象,無論那有多麼不真實。這個需求,強大到他們會自動把父
母一切的漠視、不公和敵意,全部都放逐到自己的意識之外,尤其是他們所理想
化的那位父母。

………

不過,那些仍然在否認自己家庭失能的倖存者,不該被責怪或羞辱。多年來,他
們必須使用「否認」的眼罩才行,也已經習慣它了,而且許多遭受野蠻虐待的倖
存者真的相信父母有好好照顧自己。要讓那些「只」遭受情緒忽略的人,了解
自己被剝奪得多嚴重,是非常困難的事。
pexels-pok-rie-268261.jpg  
………

有太多人都被「不要再哭了,要不然我會讓你真的有哭的理由」這類話語的各種
版本給傷害過,許多人模仿這種虐待性的話語,好像它是有趣的陳腔濫調,而這
一事實凸顯了我們的否認有多麼普遍。當我們不去挑戰否認,就會繼續自我麻痺
地被禁錮在舊傷痛裡,盲目地對童年的創傷與失落感到無所謂。我們受到自己有
「快樂童年」這種過時的幻象所迷惑,在情感麻痺的情況下三心二意地過著自己
的生活,就像著名的童年專家布魯諾.貝特爾海姆(Bruno Bettelheim)所說的

在發展成人人格的過程中,許多童年經驗出於必要而被深埋在無意
識中。與童年的這種分離或距離,在成人人格完全穩定成形後,就
不再需要了,可是到了那時,對大多數人來說,這種距離已經成為
人格的一部分。與自己的童年分離有暫時的必要性,但如果永遠都
處於這種狀態,將會剝奪我們內在的體驗,而當這個內在體驗能夠
恢復時,將可以使我們童心未泯,並使我們與自己的孩子有更強烈
的親近感。

幸好,我們不再需要否認了,因為我們不再依賴父母,而他們也不能因為我們
正視及表達對於過去的痛苦感覺而懲罰我們。

現在該是挑戰「否認」,並且脫掉假性原諒的認知束縛衣的時候了,因為這件
束縛衣限制了我們的情緒循環;我們必須哀悼,才能解救自己脫離焦慮和憂鬱
的泥沼,因為這個泥沼是由尚未化解的、無意識的痛苦所造成的。

當我們完全地記起、哀悼並處理父母帶給我們的折磨,就能自由且暢行無阻地
航向不可思議的成人之海,也許知名心理分析師艾麗絲.米勒能給我們啟發:

每次看到在這種否認和自我疏離的背後,有多少「個體性」倖存
下來,並且在哀慟工作為其帶來自由時重新出現,這情形就像奇
蹟降臨……

否認掩飾了自虐

........如果我們不從否認中醒來,可能永遠都不知道自己經常狠心地對待自己,
就像父母對待我們那樣。兒童都是透過模仿來學習,因此失能家庭的成年小孩
,大多是受到許多不必要的習得的自虐和忽略所折磨。
pexels-johannes-plenio-1632793.jpg  
......................

否認完美主義

一個人的美德力量,不該以他特別的努力來衡量,而是以平常的作為。

                          —布萊茲.帕斯卡(Blaise Pascal)

那些貿然地原諒父母的成年小孩,可能永遠都不會發現自己被威嚇到變成完美
主義者。

不切實際的價值觀和無法達成的目標,可能會持續刺著他們,並把他們的內心
變成內在的釘床。

當我們深受完美主義的折磨時,就會害怕犯錯,以至於永遠不去嘗試任何新事
物。我們忘記人生充滿了令人興奮的機會,而自由意志所帶給我們的美好禮物
,被限縮成找自己麻煩的各種方式,一如一顆小痘痘被無情地摳著,最後變成
了遭受感染的大傷口。

完美主義把一些人變成了吞吞吐吐的文法家,對於要說出口的一切變得猶豫不
決。我們經常防備自己的想法,唯恐它們「不得體」,而在最糟的時候,我們
甚至對自己的夢想有罪惡感和懺悔心。

......................

....當我們試圖凸顯正面之處並消滅負面之處,就忘了正面只能
被負面所定義。要是毀滅負面,就同時毀滅了享受其相反面的所
有可能性。


………
一個人有多願意完全感受與某個「正面」相關的「負面」,就能多真誠地
體驗那個「正面」體驗;一個人的笑聲有多麼豐富與真誠,就等同於他多麼
能夠流淚。勇敢的行為具有多少刺激感,是以它克服多少恐懼來計算的,而愛
有多麼豐富,與相對的孤獨直接相關,因此原諒的深度,是根據感受到的怪罪
強度而定。

在一對相反的情緒之間,是從淺至深的情緒強度變化。我們的情緒體驗在情緒
光譜上從一端移動到另一端,而且在特定的情緒光譜上有許多不同程度的感覺
,在各種情緒光譜的極端之間,我們都可能經歷漸進或突然的擺盪。

在害怕地疑神疑鬼和脆弱的信任之間,有不同程度的懷疑感或安全感;在歡欣
鼓舞和悲傷到想死之間,有許多不同明暗程度的高興或難過;在心臟狂跳的愛
和爆炸性的恨之間,有很多比較不強烈的喜歡與不喜歡的狀態。


(續)

(本文圖片除書封外,皆取自Pexels網站)

 

關於本書之我的感想文
閱讀小感想兼抱怨一下翻譯: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諒你?


本書全名:
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諒你?:從哭泣、怪罪到原諒,真實療癒你的內在創傷
讀冊網頁

作者:彼得.沃克

出版社:柿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7-07

 

---------------------------------
本blog宣言: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我支持台灣獨立(為何出現這段文:[連結])
---------------------------------



arrow
arrow

    saku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