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exels-pixabay-54601.jpg                  
第6章                      哀悼能減少自我破壞 並增強生命力

過度警戒

成年小孩會自動掃描環境來尋找訊號,總是想要知道前面、後面、
左邊、右邊有什麼,有時這被稱為「過度警戒」。

 —賀伯.貴維茲(Herbert Gravitz)與茉莉.包登(Julie Bowden)

「過度警戒」是緊張戒備的防衛策略,是一種焦慮地預期敵意的綁定「腎上腺
素」的凍結狀態,在大自然中,它屬於「僵住反應」(freeze response),是動
物無法使用戰或逃反應去對抗或逃離攻擊時,會本能地出現的姿態。


當攻擊者或掠奪者太過強大而無法被打跑,或對方太敏捷而我們跑不贏時,動
物和人類會反射性地使用這種僵住反應。許多倖存者在童年時期經常受到攻擊
,以至於慣性地過度警戒,總是保持警戒,並且痛苦地卡在僵住反應中。

持續受到虐待的兒童,會本能地變得過度警戒,採取緊張地觀察和預期的僵硬
姿態,他們像是被困在角落的動物,焦慮地試圖融入,以及不要被注意到。他
們蜷縮並緊繃著,盡可能安靜地不動,來避免被發現,於是過度警戒有時也被
稱為「保護色反應」。

當我們慣性地在過度警戒中蜷縮和僵住,就會因為長期收縮身體肌肉而傷害自
己的健康。過度警戒的緊繃狀態,會阻礙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的功能,並且阻
礙「氣」的流動(「氣」是指在身體中循環的生命能量)。淺淺的呼吸和過度
警戒的緊繃,會消耗我們的能量,使我們容易受傷和生病。

大部分的人或多或少都曾經歷過度警戒,但只有在遭遇最大的威脅時,過度警
戒才會變成使人動彈不得的僵住狀態。當我們沒那麼過度警戒時,比較像是待
在曾遭闖入之商店的夜間守衛。我們花很長的時間把注意力鎖在眼睛後方,焦
慮地預期危險會發生。

而在不熟悉的情況中,經常會讓人有更多的過度警戒,許多倖存者會反射性地
提防所有不認識的人,尤其是類似施虐者的那些人。

過度警戒是小孩在施虐家庭中的唯一自我保護方法,透過維持警戒,有時他們
可以發現父母即將進入「攻擊模式」的細膩徵兆,讓他們有時間去躲藏、製造
分散注意力的事物,或是把自己變成更小的目標。但有時,他們擁有的時間只
足夠把手抬起來擋住突如其來的一拳。
pexels-aaron-j-hill-12755527.jpg  
......................

用往外看來逃避往內看

過度警戒的防衛方式,也會被用來分散對情緒痛苦的注意力。孩子一直把注意
力往外聚焦,以麻痺自己長期的恐懼、痛苦和孤寂。許多成年小孩的未解決傷
痛,總是在他們沒有警戒時就重新浮現,所以他們慣性地過度警戒。

哀悼會釋放使我們懸在過度警戒中的情緒緊繃,讓我們放鬆,並且身體會變得
更輕快。.....

......「表現焦慮」是過度警戒、完美主義和情緒重現的狡詐組合,扼殺並抑
制了我們自然地優雅回應的能力。表現焦慮是受到無意識的恐懼所激發,我們
恐懼著如果自己有任何失誤或躊躇,就會被嚴酷地對待,就像在自己的家庭中
那樣。最悲劇的童年失落,是許多人因為未解決的表現焦慮,而不參與比賽、
運動、跳舞和其他玩樂。

......................

忙碌狂與關係依賴

在情緒破產的家庭中成長,最具創傷性的影響,是成人後容易有上
癮或強迫性的行為,以及關係依賴的關係反應,也就是對於另一個
人的執著和強迫性。

                     -丹尼斯.霍利

當小孩被迫要做那些原本屬於父母職責的工作時,就會被養育出關係依賴的情
況。許多未來的關係依賴者,會做全部或大部分的家事、準備料理,以及身體
力行地照顧較年幼的弟妹。有些人是手足(有時候是父母)唯一的情緒滋養來
源,而且在最糟的情況中,還不被允許到外面跟其他小孩一起玩。

如果一個孩子只在提供幫助時才具有價值,他就會有變成強迫性幫助者的
危險。在我的家庭中,父母的認可是那麼難以取得,以至於我和姊妹們有時
會爭奪幫忙母親的「榮譽」。我相信,我們四個人之中有三個人現在成為助人
專業人士,並不是巧合。

有一種關係依賴者會強迫性地努力提供服務,於是成了忙碌狂,其縮影是犧牲
自我並因此產生「德蕾莎修女情結」的忙碌狂關係依賴者。他們費力地奉獻,
會使認真的社工感到自己很無能又懶惰;他們為別人做那麼多,使得他們看起
來似乎很神聖。

然而,除非他們真的會被封聖,否則他們只不過是躲在別人的問題裡,常常以
一抹微笑來掩飾自己未滿足的需求所帶來的痛苦。

這種關係依賴情況極少給當事人帶來真正的滿足感,他們完全為了他人的滿意
而活,就像用湯匙餵別人吃而自己不吃那樣地消耗自己。在《愛的藝術》一書
中,知名心理分析師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這樣說明強迫性付出:

如果一個人能夠有生產力地去愛,他也會愛自己;如果他只能愛別
人,則根本不能去愛。
pexels-iconcom-216591.jpg   
……

有效的哀悼會自然地消除強迫性的助人,使我們重新連結到過去被父母利用的
傷害,同時喚醒一個內在聲音,它哀怨地問著足以打破否認機制的問題,像是
「為什麼我妹妹表現得好像我是她媽媽似的?」「我怎麼總是得在下課後立刻
回家幫忙?」「為什麼媽媽總是對我說她的困擾,卻從不問我在學校裡過得如
何?」「為什麼我爸媽從不去學校看我的演出?」「為什麼爸爸根本不記得我
的生日?」「他們怎麼從沒告訴我,他們以我為榮?」這樣的體驗會激勵我們
去取回那些被父母盜用的權利和需求,因為當時他們表現得好像他們才是家裡
唯一的小孩。

我看到許多案主從深深的哀悼變成充滿力量地擁護自己,有些人換工作或回歸
校園;有些人離開具虐待性的關係,並尋找以互惠尊重為基礎的新友誼;有些
人開始玩樂,終於能冒險去做童年時被禁止的愉快活動;還有許多人有生以來
第一次去買自己真心喜歡的衣服以及剪新髮型。

雖然前述最後的現象一開始看起來很膚淺,但是它具有深遠的意義。許多人被
父母徹底拒絕,以至於錯認為自己很醜陋。許多人的父母把他們打理得很糟糕
,並且給他們穿難看的衣服、剪難看的髮型,使極差的自我形象更加惡化。無
論父母是不是故意這麼做,但糟糕的儀容會使我們更容易被控制,更不受他人
喜歡,於是我們的自尊更不可能在家庭之外修復。



(續)

(本文照片皆取自Pexels網站)


關於本書之我的感想文
閱讀小感想兼抱怨一下翻譯: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諒你?

---------------------------------
本blog宣言: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我支持台灣獨立(為何出現這段文:[連結])
---------------------------------


本書全名:
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諒你?:從哭泣、怪罪到原諒,真實療癒你的內在創傷
讀冊網頁


作者:彼得.沃克

出版社:柿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7-07

arrow
arrow

    saku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