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1771373956b.jpg  

前一陣子看了很多心理學科普書籍,也整理好了書摘。
但為了不讓部落格在過年期間看起來太陰鬱,
我刻意先貼上幾篇比較輕鬆的文。

現在,年過完了,
接下來我就準備慢慢將整理好的書摘,
還有其他與心理學、心理諮商相關的文章陸續貼上來分享了。
但我會盡量在這些比較有重量的文章之間穿插可以稍微喘口氣的小文章作為緩衝,
以免大家窒息了~(笑)
所以,準備好了嗎?
歡迎深呼吸一口氣,陪我走一段心理之路吧~

進入正題。這一本「慣性討好」我很有感~
因為很有感,所以書摘摘錄了非常多!(汗)

書中引起我共鳴、不斷讓我點頭如搗蒜的地方很多。
這表示,我自己就有這方面的議題~
既然如此,那就是不斷學習,不斷去努力改變自己的大腦神經迴路,
讓自己停止被慣性思考繼續洗腦。

蘇絢慧的文字一向深入淺出,好讀易懂。
或許是因為她也有過類似的經驗,
總覺得看著她的書,一字一句溫柔而堅定地支撐著我,
就像是個同樣走過這條路的前輩,
很能同理而有耐心的帶著讀者慢慢走出讓自己迷失其中的森林。

這本書我摘錄了很多,會分成幾篇貼上。
我當然可以一次就貼上長長的書摘,這樣對我來說更快更方便。
但總覺得這樣太囫圇吞棗、太草草了事了,
我希望讓自己透過分篇貼文的過程,
在校對時能重新細細讀過這些文字;
這是給自己的複習,的提醒,
告訴自己這門功課要學到透、修到通~

以下,書摘文開始了。

pexels-keenan-constance-2866019.jpg  
家庭愛不足,缺乏健全關係認知的討好者

……

你可曾想過那些曾經以為的善良與體貼,究竟是你樂意如此?還是以為不這
麼做,自己就不是一個可愛、足以讓人覺得喜歡的人?

回想一下,當你做某些事情,是不是一直想到別人會不會喜歡?會不會滿意
?怎麼做才能讓別人感到喜歡和高興?

……

我們的社會向來都鼓吹許多「沒有限度」的事情:「好要更好」、「吃得苦
中苦」、「吃虧就是占便宜」,以此來要求和勸勉孩子、學生、他人,特別
是正在承受痛苦磨難經歷的人。對待別人也是一樣,彷彿要無盡付出、無盡
奉獻,一直為別人辛苦為別人忙,才是別人口中的「好人」、「善良的人」
、「有愛的人」。好像只想著「量力而為」是可恥、不努力的,只要考慮到
自己,就是自私 的人。

這種像精神訓誡的強迫語言,一道道刻在害怕自己不夠好的人心中,烙印成
耳提面命的壓迫,深怕自己喊苦、說不、拒絕承受,就是一個極度失敗、羞
恥,和讓人厭惡的人。

你可曾想過,為什麼一定要如此的無私?為什麼你必須如此犧牲和奉獻,才
是人們心中的完美及神聖?

為什麼必須確保自己是善良和美好的人,才可以心安理得?這些強迫式念頭
和自我要求,究竟是如何產生?又如何影響你的人際關係互動的?


無法擁有健全的愛和家庭,不是你的錯

很多人並不知情,從一出生開始,即已成為父母或家族長輩口中的虧欠者、
次等品。這些原因可能來自於:

你沒有他們要的性別。
•你沒有他們要的容貌。
•你沒有他們要的條件。
•你出生在他們生活能力及生命承擔力不足的時候。
•你的出生承載了他們對人生的失望和怨恨。

……
pexels-alteredsnaps-14007287.jpg  
用犧牲自己換取對父母忠誠的證明

……
但你真的能夠如此義無反顧地堅定下去,不停地向那不斷貶抑你、輕視你的
雙親、長輩,宣誓你的忠誠和可被信任?

為了證明你的存在夠好、是有價值的,你用盡了多少心力,花了多少時間、
金錢和心力勞力?你可曾注意過,也許另一個手足什麼都不用付出、費力,
父母親還是如此偏愛著他、寵溺著他?

愛,是很主觀的,愛不愛得進去,都來自主觀的感受,以及個體內在執著的
價值取向,那是旁人強取不來的。但身為小孩子的我們,當然不明白也很難
了解愛的條件性,總是渴望無條件的愛會實現、降臨,讓我們的存在不要那
麼微不足道,至少能在生育我們的父母眼裡、心裡,是無條件被接納也被喜
愛的一個人。

……

真正的善良是有底限的,知道在不能違背和推翻自己的意願下,賦予自己選
擇的權利,也不以必須做到幾近完美的「全好」、「全有」、「全對」的不
合理要求來評價自己,不將自己視為一個真實的人看待,物化了自己,只將
自己作為一個安撫別人、滿足別人的器具。

...................

用無盡滿足及順應維繫關係的討好者

……

你的討好,來自焦慮和恐懼

這群討好者習慣看自己為「壞的」、「不好的」,對於自己無所事事,或是
沒有功績,會感覺不安和内疚。把滿足別人當作己任,以為這樣就能從別人
口中聽到讚賞和喜歡,也可以接收到自己是有價值和用處的回饋,藉此來撫
慰内心空乏的價值感。

但這只是討好反應衍生出的其中一種,不斷引發討好和順應的主要原因,其
實在於「好好先生」和「好好小姐」們,對於不照著別人的需求去做、不讓
別人滿意,感到惶恐。他們腦中會時常想像,關於別人的失望、難過、生氣
和冷漠。

以至於「好好先生」和「好好小姐」們長期下來,非常害怕別人的情緒,特
別是他們認為別人的情緒,都是因自己的行為所致。如果他們能達到別人要
求的,那麼別人的情緒就會平順安穩;如果他們沒有達到,對方就會開始歇
斯底里,充滿許多難以預測的變化,讓人不安及焦慮。

「好好先生」和「好好小姐」們可能從小就必須面對一個時常以情緒作為要
脅及發洩的親人,如果他們不照做許多的要求,就會被無情和無理地對待及
脅迫,直到他們屈服為止。

他們不想同樣地以情緒威脅或情緒發洩作為控制關係的方式,卻也不知道該
如何與那些情緒總難以穩定的親人好好對話和溝通。他們希望關係是平穩和
諧的,但事與願違,討好者總是無法讓至親不再用這樣的負面方式控制他們
的行為,唯有照做照辦,盡可能地滿足,讓至親滿意,這是他們想到的唯一
辦法。

害怕衝突,形成隱忍

「好好先生」和「好好小姐」們童年時期,原生家庭裡可能都有一個情緒不
穩定的家長,歇斯底里地大呼小叫、情緒激動,特別是對於不能接受的事習
慣以謾罵,或是講刻薄難聽的話加以羞辱。

「好好先生」和「好好小姐」的童年,長期處在被這樣情緒激動、不穩定的
大人嚇壞的環境裡,他們屏住呼吸、不敢輕舉妄動、僵住凍結,好讓自己挨
過那樣驚天動地的情緒風暴侵襲。

……
pexels-bob-jenkin-13013631.jpg  
個體概念薄弱,無法堅定自己的立場

若是從小沒有被賦予「個體」概念,不允許以「一個獨立的人」被看待及尊
重的人,幾乎是從開始與他人互動的階段,就被視為一個應該聽命行事的傀
儡,他的存在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父母、長輩或是家族。

許多長子女都有這樣的傾向,長子為了未來的光宗耀祖、傳宗接代,長女為
了代替忙不過來的母親,照顧家人管教弟妹。他們都不能只為自己活,甚至
不能有「自己」,他們存在的目的從一出生就被決定了,是為了「別人」。

在少子化的現代家庭,這樣不能有「個體性」的現象,也開始出現在獨生子
女的家庭裡。

獨生子女出生後沒多久,就不斷被告知未來父母老後只有他們可以照顧,他
們只有自己,子女的存在和成長就是必須承擔、照顧父母,否則他們何以要
拚死拚活地生出一個孩子出來?

孩子以一種虧欠父母的型態誕生,他的存在意義即是要負責回報父母用盡一
切心力和資源讓他誕生。給了他生命血緣的父母是恩人,他的一生要守候在
他們身邊,以回報這一份給予生命氣息的恩情。

不論出生序如何,或是原生家庭的親子關係模式如何,「好好先生」和「好
好小姐」們都是從小就被剝奪「個體性」,只能依從並且順應,否則排山倒
海的苛責、怨懟、批評和否定,就會令他們難以招架的必須立刻認錯、讓步
和妥協,久而久之,他們的制約形成,讓好好先生小姐們深信不疑:自己的
意見和想法,都只是災難。

這樣的信念,被他們延伸到全面性的人際關係,在任何的關係情境裡,他
們都只能是一個應答者、順服者和承擔者。

……

幼年在家庭的關係經驗,若有許多威脅、恐嚇和厭惡的敵意存在,那麼不論
我們排行序、家庭成員的組成如何,都已經產生了「關係是不安全的」概念
,自然往後就會對人際關係的相處和互動,有非常多先入為主的防衛和警戒
反應。

成長,需要有面對關係不和諧的勇氣

「好好先生」和「好好小姐」們幼年的經驗,讓他們深信不疑,關係的不和
諧會帶來破壞和失去,這來自他們從小被威脅要在關係中被排除或遺棄。致
使他們腦中的記憶都烙印上恐懼和無助,這形成了大腦的神經迴路對於「不
和諧」產生極大的敏感反應。

這是一種內在的壓力反應,讓他們對於人際的不和諧關係(即便只是觀念或
行為和別人不一致而已),自動化地掉入恐懼和無助的退化反應,彷彿回到
過去那個被威脅和被斥責的幼小孩童,只能僵住發愣,對指令麻木地遵從。
特別是幼年長期處在驚嚇環境中的個體,他們時常接受情緒不穩定的大人所
發出的威脅和恐嚇,因此,這些個體的自我發展會受損、受到抑制,讓他不
敢持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不敢發出真實的聲音。

這其實是非常巨大的恐懼和壓力,對一個孩子的身心來說,都是極度難承受
的,但為了要在環境活下去,孩子們只能順應和服從,合理化所有的要求和
指令,把自我弱化,甚至形成内在不運作的狀態。扭曲地認定只要對方不滿
意、不高興,都歸因於自己哪裡沒做好,才會讓對方情緒如此激動和強烈。

因為幼年時受到大人的情緒風暴侵害,小小心靈的自尊因此受傷,無法健全
地完成自我認同、自我認識,反而將身邊的大人對他的壓制及控制內化了,
甚至把自己也非人化的視為滿足別人的服務工具,因此只要聽到別人有需求
,就會立刻跳出來應允。

這種順應方式,確實讓人誤以為自己在關係裡能很安全、安心,只要表面上
看起來都一帆風順、沒有衝突和不和諧,那麼他在關係裡就不會經歷任何不
安,不用在活在恐懼裡,害怕另一人會怒目對他,或做出什麼攻擊的舉動。

如果以討好作為維繫關係的個體,沒有嘗試著面對及承認在關係裡,衝突及
不和諧都是必然存在的一部分,那麼討好行為就永遠無法改善。

我們真正要學習的是在衝突或不和諧中,繼續地在關係中對話,找出彼此差
異性的平衡點或共識,那麼以討好作為防衛的生存方式,才可能漸漸地鬆動
,內在的膽量也才可能慢慢壯大起來。

否則內心的不安和恐懼感,還是會持續地讓自我消退,讓我們活在禁忌裡,
無法在關係中真實地呈現自己。

【重新思考】

……
能把別人的行為及情緒和自己的關聯脫勾,是一個重要的學
習,值得現在就開始練習,不把別人的所有行為舉止,都和
自己牽扯關係,誤以為都是自己所造成的。

 


(本文照片除書封外,皆取自Pexels網站)
(待續)


本書全名:
慣性討好:不再無底限迎合,找回關係自主權的18堂課讀冊網頁連結

作者:蘇絢慧

出版社:三采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
本blog宣言: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我支持台灣獨立(為何出現這段文:[連結])
---------------------------------


arrow
arrow

    saku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