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面對原生家庭議題的關卡上,
有了重大的轉折點~
很感謝我的心理師以全然的耐心和關懷
陪伴並且幫助我走過這個大關卡。
雖然不知道這個轉折點之後,
我還要面對這個議題的甚麼挑戰或考驗,
但現階段,我可以說,因為心理諮商的協助和支持,
讓我安全度過了人生中一個很大很大的難關~
這次的諮商持續至今三個半月。
回想從頭,我清楚知道,
並不是因為有這三個月的諮商就足以讓我這次可以平安度過;
我這些年也持續透過大量閱讀、聽演講、
聽數百集(沒錯!不誇張!就是數百集!)podcast節目,
不斷自我學習、累積了足夠厚實的底子,
於是才能讓我在短短三個月內與心理師順暢合作,
及時讓我在面對這個關卡時,得以尚有餘裕地全身而退~
關於我的心理諮商,那是另一個長長的故事了。
這部分請給我多一點時間消化整理,
希望過一陣子能夠爬梳到夠有條理的程度再以文字分享在這裡。
放心,我不會收費的~XD(眨眼)
這段感想放在這篇書摘前,也是有意義的。
如果說,
我上面所說的自我學習所累積下來的底子是地基,
那麼,
我所看的每一本心理學相關書籍、所做的書摘、
所聽的心理學相關節目內容、所聽過的演講,
全都是一塊一塊小小的基石;
雖然每一塊都小小的,
但我都紮紮實實將它們打樁在地底,
然後一塊塊整齊排列、彼此緊靠扣實,
最後才能在我這個人生階段,
築成一片尚足以抵擋飄搖風雨、支撐我這棟微渺的心靈小屋的基礎~
一本書就是一塊基石。
這本書也是其中的一塊~
上面的感想,與同樣有原生家庭議題的朋友分享~~~
------------書摘分隔線-------------
第一章
無愛生命的悲歌
---- 孩子,你的傷痛需要被懂
「一個人終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榮格
---------------------
每一種反覆承受的痛苦背後,都有一份早年的傷痛
沒有人能不受原生父母親的影響,即使一位宣稱自己無父無母的孤兒,他仍受
「父母親缺席」的影響。父母親對孩子生命的影響不僅日積月累,同時根深柢
固。
我們沒有完美的童年,自然沒有完美的自己。我們都曾在過去童年時期,乃至
成年,在和父母親的關係中,知覺自己的存在,也習得一些生存模式,更多的
是,我們在這重要的關係中經歷到許多複雜又糾結的感覺,拉扯、跌落、掙扎
、對立、壓抑、否認、抗爭,無論經歷什麼,我們在拚搏的,仍然是想證明自
己:我是值得存在,也值得無條件被愛,更是一個富有價值的人。
但是,遺憾的是,那被過往傷害及封鎖在內心黑暗世界的小孩,不一定能被看
見,被懂,他究竟走過什麼樣苦痛、憂鬱的來時路!
---------------------
四、乖巧聽話的傷痛
........
乖巧聽話的孩子,其實是好在乎父母的孩子。他們對於父母的情緒敏感,更常
收進父母親的苦及痛在他們心中。
乖巧聽話的孩子,也是好害怕愛消失的孩子。他們讓自己聽話、貼心,成為最
親近父母親身邊的那個小孩。他們默默的守候,靜靜的幫忙,扶持著父母親。
只要能為父母親多承擔一些,只要能讓他心中最在乎的父母親少些煩憂,他都
願意讓自己承擔。
但也因為如此,他們順應著父母親的各種需求,從來沒有想過說「不」。順理
成章的聽著父母親的安排及指令,只要父母親認為是「好」的,他就相信那是
好。
父母親也將乖巧聽話的孩子所表現出的體貼及乖順,視為理所當然。彷彿這樣
的孩子就是父母親的附屬品,隨著父母親的呼吸而起伏,也隨著父母親的腳步
而移動。父母親享受身邊有這樣的一個孩子,任其要求、索取,無論是物質或
情感。有這樣的一個孩子,哪一位父母會拒絕?會排斥?會覺得不好?
這或許也是乖巧體貼的孩子,最不希望發生的事。他們不要被父母親排除,害
怕被父母親厭惡,更恐懼父母親因為生氣、哀傷、厭煩、痛苦,而不要他們了
,所以,讓自己盡力的符合及滿足父母親所要的。
然而,乖巧聽話的小孩,沒有被父母親真實的看見他的存在。父母親太習慣他
們的聽話、乖順,幾乎不會聽到他們一點兒自己的想法、意見或感受。乖巧聽
話的小孩,也因此看不見自己。要他們感受自己的存在,問問自己的心,懂自
己的需要及感受,他們會充滿疑惑的說:「怎麼開始?怎麼做?」
「聽話」的孩子,感受不到自己
在他的世界裡,沒有「自己」的存在。他的存在,是為了因應他所在乎的人的
需要。別人沒有問過他的感覺、想法,要或不要。他也沒問過自己。
乖巧懂事的小孩不知道,有一天,他的世界會天崩地裂,當他的乖巧懂事,並
不能確保他與所愛的父母親永不分離,他依然感受到被排除了的痛苦,被忽略
的哀傷,被視而不見、不聞不問的落寞。那一刻,他的痛苦,排山倒海而來。
當他所在乎、所愛的人將他隔離,不再讓他依附在左右,也不再視他為不可或
缺的一部分時,他的痛苦,不僅啃食著他的心靈,也粉碎了他的世界。
心裡滿是恐懼
「我是誰?我擁有什麼?我該怎麼辦?」乖巧懂事的小孩,慌張得不知該如何
是好。
在乖巧聽話的孩子的內心世界,充斥著滿滿的恐懼。
恐懼被遺棄:「你不乖,我就不要你。」
恐懼著握有「愛你或不愛你」大權的人會不愛他:「你不聽話,我不愛你。」
恐懼著那些責罵:「你不乖,你不聽話,為什麼我要對你好?為什麼要養你?」
於是,乖巧懂事的孩子努力、認真、拚命的要達成父母親要他做到的事。不論
是什麼任務,不管要冒著什麼風險及後果,他都不為自己著想。他將父母親說
的「不可以自私」刻在心頭上,他要做一個不自私的孩子,因為自私,就會成
了壞孩子,讓父母討厭及拒絕。
成為被犧牲的對象
可是,父母親真的因為孩子的貼心、乖順及聽話,而給予孩子更多的看見及肯
定嗎?父母親,對於不會為自己說不的孩子,只有更多的要求。當有不足及缺
乏時,這個孩子就成了可以要求及犧牲的對象。
乖巧聽話的孩子,那個被說「懂事」的孩子,其實只是因為太愛父母,也太需
要父母。他將父母親的事,放在心上,成為他的事。他懂父母親的苦,懂父母
親的難,懂父母親的需要。卻沒有人,懂他的苦、他的難及需要。
可是,乖巧懂事的小孩,除非「自我」覺醒,知道他自己也是一個獨立存在的
個體,有感覺,有想法,有行動的自由,有選擇的權利。如果他不敢做自己,
也不相信若失去父母的愛及需要後,他不會落入孤寂、無助及沒人要的可憐絕
境,他就會繼續讓自己乖巧聽話。他會等待,等待父母親看見他,知道他的好
及忠心。
如果,你懂了乖巧聽話孩子的內心世界,你怎能不為他們流下哀傷及心疼的淚
?他們給出大量的自己,給到完全失去自己,也不知道為自己喊一聲「痛啊!
」「累啊!」「我不行!」再多的失衡、誤解及要求,也沒有讓他們停止要「
繼續懂事」。
正因為他們的無聲,默默承受。乖巧聽話的孩子,他的傷,沒有人真的看見,
真正的去懂。
給受傷的小孩
親愛的小孩,其實你的心好痛,好害怕,好擔憂。你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夠好,
足以讓他們永遠的不要遺棄你。
你總是害怕著被不要。在你心裡的陰影,揮之不去的聲音說著:「你不乖,不
聽話,就把你趕出去。」「你再不聽話,我就丟掉你。」即使害怕得大哭,要
一個安撫,也沒用。你只會被甩開、推倒,或是被大聲斥令:「你還不乖?還
不聽話?」
你必須馬上的收起哭聲,擦乾眼淚,認真的聽著大人告訴你的指令。你努力的
告訴自己:「不可以哭,不可以不聽話,不可以做錯事,不然我就會被丟掉。
沒有人會愛我了,爸爸媽媽會生氣的丟掉我。」
於是,你乖乖的,聽話的,當他們的小孩。你不敢想像,失去他們以後,你能
怎麼辦?他們若真的不要你,不讓你做他們的孩子了,你能去哪裡?
親愛的小孩,我知道你只是想要一份不會改變的愛,不會消失的愛。曾經,愛
,消失了,讓你驚嚇不已,也使你經歷到失去的感覺,是多麼的傷心,多麼的
無助。
那種感覺,你好害怕再經歷一次。於是,你用全力守候,用全力保護,用了你
生命的全部,只想牢牢的、緊緊的跟著你所愛的對象 -- 你的爸爸、你的媽媽
。如果沒有了他們,你不知道自己為何要存在了。失去了他們,你就真的是一
個在這世界上,沒有人會在乎的可憐小孩。所以,即使不公平,即使會感覺到
委屈或辛苦,你都要自己承受、承擔。
你真的是一個好小孩,你知道嗎?你善解人意,忠心,不忍心看人受苦,所以
常常去為別人承擔他們所拋出來的壓力,和各種需要。你照顧著所有人,希望
他們能因為你的乖巧懂事而過得好。
但是,親愛的小孩,因為你一直關注著別人的傷、別人的痛、別人的苦,以至
於你看不見自己內心,也有著大大小小的傷。你不看自己,就不會注意到自己
有多痛。你不要感覺這些痛,這樣你就不會感覺到氣憤、委屈、不平,和難過
。
你把這些感覺都壓著,壓在你的身體裡,壓在你的內心深處。所以你身體會有
很多不舒服,你的胃常常疼痛,因為胃藏著好多抗議、好多生氣,也被你吞進
去了好多委屈和傷心。
親愛的小孩,我知道你的心靈有好深好深的害怕。你怕如果你是自己,真正的
自己,這個自己會不會被討厭,被不喜歡?其實,你心裡也不敢喜歡自己。甚
至,還有點厭惡自己。你厭惡自己不夠聰明、不夠好、不夠有能力、不夠強大
、不夠優秀……所以,你只能靠聽話、乖巧,來讓大人滿意。至少,他們還會
因為你聽話乖巧而對你有點誇讚。如果你連乖巧、聽話都沒有了,那麼,你可
能一無是處,別人就真的不要你了。
親愛的小孩,你看見了嗎?你心裡感受到的愛,原來是這麼「有條件」的。要
聰明、要優秀、要勤勞、要有能力、要精明、要漂亮、要美麗....要有這,要
有那,才是有資格可以被愛、被喜歡的。如果,什麼都沒有值得被稱讚,那你
要自己,至少努力的聽話,讓別人高興,讓別人滿意。
你看到了嗎?你對自己能被愛,是不確定的。你不敢相信,會有人無條件愛你
。無論你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單單只因為你存在,你就能被深深的愛著,不離
不棄。
親愛的小孩,我們要一起擁抱你那好害怕的心。你的心嚇壞了。在滿是評價、
要求、指責、命令的環境裡,你應付著、承受著。你真的好害怕被不要,被丟
掉。
讓我們深深的擁抱住自己,好嗎?告訴我們嚇壞了的心:「我不會丟掉你。你
有我,別怕。我會一直陪著你。無條件的好好愛著你。」我們可以擁抱自己,
擁有自己,成為對自己不離不棄的那個人。
我知道,你關注著你所愛的大人,試著讓他們愛你,好避免讓自己什麼都沒有
了。我知道他們對你好重要。幾乎是你生命的全部。但是,其實你沒有看見,
你自己是多麼有能力去照顧他們,照顧他們的需要,照顧他們的感受,照顧他
們的煩憂。讓你照顧他們的能力,也能來好好的照顧自己,這是你值得領受,
也需要的關愛。
對自己好、懂得自己的好、照顧好自己,這些都不是自私。這是一份對自己生
命的肯定,也是以愛回應自己生命的存在。過去的大人,或許不懂對生命的愛
及肯定,所以他們用錯了方式來對待你。他們也不懂什麼是無條件的接納生命
,無條件的愛你,所以他們威脅、恐嚇,要你不要成為麻煩、累贅、問題。他
們沒有真正的認識你,看見你,其實你真的很願意愛他們,很願意守護他們,
更是好需要他們。
如今,我們或許還有機會讓他們知道,也許沒有機會了。但無論如何,請你都
先好好的看見自己。給予自己內心最渴望的安心,也給予自己最堅定的保證:
「我會一直愛你,永不離棄你。無論處在什麼境遇中,我都與你同在,一同經
歷,也一同面對。 」
不再將別人的愛高舉,而讓自己在乞求中,卑微。還給自己應有的尊嚴,也還
給自己生命,活著的自由 -- 自由感受、自由體會、自由選擇、自由決定。自
由,成為你自己。
---------------------
五、「你不重要」的傷痛
孩子所承受的精神痛苦
.......
我們無法不去和父母親連結。在父母親與孩子之間,形成的是關乎生存需求的
依戀關係。這份關係,提供給孩子許多安定情緒的需求。包括安全感、信任感
、親密感。還有諸如:被重視、被關注、被接納、被保護、被照顧、被愛,等
等的正向情感經驗。
當依戀需求落空、缺乏,或是阻斷時,個體便會產生衝擊、動盪、不安,經歷
強烈的痛苦。這種精神上的痛苦,沒有可以安心依靠的對象,將易使個體處在
憂鬱、無助的情緒中,甚至感覺自己的生命不該存在,不值得存在。
孩子內心的衝突
當生命一直接收到「你不重要」的訊息,或是你是「多餘的」訊息,那無疑會
剝奪掉個體的存在感。這也將影響個體知覺自己的主體感,不敢賦予自己存在
的相關權利;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可以有自己的感受,可以有自己的選擇和行
動的自主。
關於存在(身為一個人)的權利,因為反覆被剝奪,久而久之,個體對於自己
的想法、感受、行動的選擇,也會難以建立自信,無法形成穩定的自我概念。
並且無法賦權給自己,彷彿自己本來就應當沒有任何權利。
被視為「不重要」的孩子,長期受忽略、漠視的孩子,他們必須解決內在的一
種衝突及糾結,那就是必須回答他們內心的疑問:「究竟是因為我不好(我是
壞的),所以你們不愛我?還是因為你們不好(是壞的),所以你們傷害我?」
這種衝突,往往難以找到一種平衡的解答,所以會在這兩種答案中擺盪,並且
長期的糾結:「是我不好?還是你不好?」
但其實這兩種解答,都無法帶給受到這樣傷害的孩子,一份內心的平靜安穩。
他們在這兩種歸因裡,都是受苦的。
孩子不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指責外界(應該要給愛的父母)為不好,並無法讓他們割捨這一份愛的渴望和
需要。將父母親視為可惡,憎恨他們不斷給予傷害,但是卻無法終止內心,仍
在等待父母親的改變,可以真正的看見他的存在、肯定他的存在。就因為這一
份「渴望及需要」難以消除,他們雖然怪罪父母的忽略及殘酷,卻仍是無法離
開這樣的傷害。
若是歸因於「我不好,所以得不到關愛」,這樣的指責,更是讓個體內在一直
處於一種風暴中,不斷的侵襲自己,破壞自我的形成。自我,一旦混亂,便無
法建構穩定內在的系統,內在會不停的經歷到自我的矛盾、衝突、對立,反覆
拉扯,不得安寧。
這種外在、內在都持續在一種戰爭中的處境,是持續性的耗損。內在,也因為
這樣的耗損,而更顯得空洞、空虛。愛的經驗,始終建立不起來,無法深化存
留於個體內在。
即使,身上其實具有許多能力,也極具才華及天賦,但「我不重要」的存在感
,將使他不敢去真實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不相信自己身上具有實現自我的
能力。內心因為「我不重要」的傷痛,而充滿心酸、委屈,和卑微。覺得自己
不配,或沒有資格,得到自己想要的、渴望的。
而當他眼見他人可能沒有費什麼力,也沒有特別付出什麼,就能理所當然的獲
得,他渴望已久的肯定及重視時,心中的體會更是複雜,羨慕、嫉妒,挫折引
發的憤怒,都可能交錯出現,沮喪、無奈、自卑、失落,更是如颶風海嘯席捲
而來。
孩子哭喊:「為什麼不愛我?」
漠視孩子的存在,無視孩子需要肯定的需求,就像是在孩子的胸口上開了一把
槍,讓他們不僅疼痛,還無法實實在在的體認自己的存在。總是心虛,總是覺
得自己一無是處,什麼都沒有,是十分艱辛的成長歷程。
能真實的重視自己、在乎自己、肯定自己、愛自己,這是不受重視的孩子,一
生在搏鬥的挑戰,也是終極在學習的課題。
有誰希望自己不重要?有誰希望被忽略?
受忽略及輕視,是可以在人的心中,播下怨恨的種子。多少的家庭,都有著受
忽略及被漠視的孩子,所引發的手足對立衝突,在每一代間發生。當孩子哭喊
著爸爸媽媽的偏心時,他內心在哭喊的話是:「為什麼不愛我?」
---------------------
給受傷的小孩
親愛的小孩,我知道你內心,被那滿滿的失落及傷心佔據。你真的不懂、不明
白,為什麼在家裡,你總是承受著輕視、忽略,及漠視?好像你並不是這個家
的孩子,好像你是外人,沒有理由對你好。
而即使是一個外人,爸爸媽媽都對待他,比對你好。
你是真的疑惑,不懂,不明白,究竟你身上有著什麼記號,又或是你注定得不
到父母親的緣,注定要在這世上,孤獨的靠自己一人長大。
你努力的奮鬥,努力的求表現,期望受到父母親的看見,肯定你是一個好孩子
,也肯定他們有你,真是美好、榮耀的事。但是,一年一年過去,你一年一年
長大,歷經無數的奮鬥、掙扎、努力,不斷的讓自己有成就、有能力,你以為
這樣就能被看見,被肯定,讓父母親為過去的輕視、輕蔑及不以為然道歉。讓
他們可以知道,身為他們的孩子,你夠資格,得到他們的重視及愛。
親愛的孩子,我知道你為此付出很大的代價,也背負父母親永遠不瞭解的辛苦
。你帶著這一份存在的傷痛,仍是努力不懈的賣力。你認為,如果你那麼努力
了,那麼堅強了,都還得不到他們的肯定及關注,那不夠努力,不夠堅強,就
更會被他們唾棄,被他們嫌惡,視你為一個廢人,一個根本不該存在的孩子。
你好害怕這樣的否定,也好傷心這樣的否定。為什麼你的爸爸媽媽就是無法真
的在乎你?重視你?你要的其實不多,只要他們知道你真的存在,也看見你真
的用心的在當他們的小孩,他們只要認可你的存在,是美好,告訴你:「你真
的夠好,是個好孩子。」這一切的辛苦,及付出,你都不覺得是什麼了。
然而,就是沒辦法。你又不想承認自己真的沒辦法,得不到。於是,你糾結,
糾纏在愛恨恩仇的情緒海中。你想告訴自己,無論如何,他們都是你父母親,
你本應當做一個好孩子,但是想起他們的忽視,在口語及表情中對你的輕蔑,
你因為心裡好痛,而不免的埋怨、嘀咕他們的辜負,和他們的錯待。
親愛的小孩,我當然知道,沒有一個孩子不渴望大人的愛。沒有一個孩子,可
以在缺愛、無愛的情況下,感覺到自己生命的豐足及美好。我也知道,沒有一
個小孩,可以被不在乎及漠視,還能快樂開心的長大。
孩子,都需要愛。孩子,都需要父母親可以肯定他們是好的、被重視及肯定的
。這是,恆常不變的真理。但是,孩子,我也希望你能試著理解,愛,是一種
能力,愛,也是一種認知。大人們對愛的認知,可能是偏執的,也可能帶著他
們自己的成長經驗,投射在孩子身上。他們在孩子身上,看見自己喜歡自己的
部分也在孩子身上時,他們愛、靠近、欣喜、讚美。當他們看見自己不喜歡自
己的部分在孩子身上時,他們厭惡、攻擊、無視、羞辱。
這不是孩子究竟做對什麼,或是沒做對什麼的問題。孩子,這是無辜的,不是
你該承受的「原罪」。你難以清楚的知道,父母親究竟是不喜歡你的性別、不
喜歡你的個性、不喜歡你的面貌、不喜歡你的體態、不喜歡你的思維、不喜歡
你的行為,還是不喜歡你的情感。
而這些不喜歡,有著過去他漫長人生經歷,累積下來的價值觀、傷痛的遭遇、
悲傷的命運,甚至有著他無法修通接納的自我。他投映在孩子身上,以他的價
值觀,單一而偏執的認定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
這些都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你的問題。這是父母親對愛的體認,過於狹隘、有
限,也充滿著條件。他們活在充滿評價、優劣、好壞對立的環境中,或在階層
角色的框架中,用一個人的外在、頭銜、樣貌、條件、地位,來決定要把一個
人放在他眼裡,或是對一個人,不屑一顧。
這些都不是因為你做錯什麼,也不是你該承擔的。遺憾的是,這樣的遭遇及對
待,發生在你身上。
親愛的孩子,我知道你愛他們,所以渴望他們回應你的愛,也好好的愛你。因
為你在乎他們,因此也需要他們的在乎。如果他們沒回應,表現出不在乎,你
的心,會因為失衡而搖晃、擺盪。你因此不敢肯定自己的存在,是正當的。也
無法在關係中,感受到滋養、支持,及接納。當然也失去了歸屬感。
親愛的小孩,我無法告訴你不要在乎他們,重視他們。因為這是你愛的本能,
愛的意願。如果你不愛了,不在乎了,或許,真的就沒有什麼可以讓你有存在
的理由了。
但是,親愛的小孩,我還是想讓你知道,你的好,你的良善,你的努力,我都
看見了。你堅持下來,承擔住自己,在他人漠不關心的反應中,你努力的走著
生命的軌道,奮鬥堅毅。你沒有一刻停下來,為你失落的情感,哀悼,默哀。
沒有一刻,真的敢回看你傷痕累累的心,看見自己的破碎。
我們可以停下來,回頭看看自己,給自己一份有尊嚴的關注。你,是你,獨特
的你。你的存在,宇宙給你屬於你的位置,這不是他人可以剝奪,及輕視的。
也許,在世上的父母親,不懂如何回應你的存在。但宇宙的愛,仍要將愛,進
駐在你的心靈,讓你經驗到,超越父母之愛之外,愛,仍是存在。愛,仍是有
可能。
而這愛的經驗,我們仍然先願意給自己。即使父母親仍是不懂,你的在乎及付
出。即使,他們仍是無法鬆解他們充滿評價的生命態度。這都不能徹底剝奪你
,擁有愛的能力,也不再能綑綁你,跌落在缺乏及虛空中,不得翻身。
還給自己經驗愛、感受愛的權利,也允許自己是一個有權利活得美好的生命。
你的生命,不需要他們來定義好壞了。將你的生命,交於自己手中。你不再為
他們努力,而是真實的,尋找自己想要的生命風景,為自己出征,為自己實現
。
---------------------
七、代理伴侶的傷痛
.....
無法擺脫的自責、罪惡感
所以,擔任「代理伴侶」的孩子,都有誇大自己能力的自我要求,只要沒有做
到大人的期待及要求,就會有自責、罪惡感的出現,而無法真實的知覺自己身
為一個孩子,人生的歷程本來就還沒具備某些能力,自然有所限制。
他們也會不自覺的認同,那些大人要求及期待的標準。他們不知道大人是以一
個「成人」的標準,在對待他們及要求他們。
他們鮮少被寬容,或被理解:「你只是一個孩子,你盡力了。」被過度要求及
期待的孩子,他們不容許自己有限制、沒有能力,他們討厭無能為力的感覺,
因為這往往會讓他們聯想起那失能、失敗、不好的另一個父親或母親。
過度的承擔大人的需求,及背負照顧大人責任的孩子,雖然易被肯定為懂事、
貼心,或是能感受到一種被需要的感覺,但同時,他們的人我關係界線也變得
混淆,易於將別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也會因為他人的情緒起伏,而深受影
響;不論是否是自己引起,仍是不安於是否自己有責任,而努力的表達關心、
表達抱歉,及試圖讓對方沒事。對方的情緒沒事了,才能緩解他不安的罪惡感
及自責。
當他們誇大自身的能力時,往往也漠視了自己的存在需求。覺得自己沒有權利
及資格,過自己想過的,得到他們想要的。一切的關注點,應該都要鎖定在那
很受苦、受傷,及無助的父親或母親身上。
(本文圖片除書封外,皆取自Pexels網站)
---------------------------------
本blog宣言: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我支持台灣獨立(為何出現這段文:[連結])
---------------------------------
本書全名:
為什麼不愛我:療癒無愛童年的傷痛(讀冊網頁連結)
作者: 蘇絢慧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1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