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exels-torsten-dettlaff-67101.jpg                
第8章              完全感受有賴於完全記得

在復原過程開始之前,嚴重失能家庭的倖存者大多不太記得五歲以前發生的事
,有些人甚至完全不記得十二歲以前的事。

童年失憶的期間有多長,通常與早期創傷的程度有關,這一章會說明喚起更精
確的童年資訊的重要性,因為唯有如此,我們才可以徹底了解自己需要復原什
麼,以及需要採取什麼行動來復原。丹尼斯.霍利在《成為你自己的父母》一
書中,指出成年小孩復原所需要的一些重要問題:

這種童年所導致的具毀滅性結果,是一種性格組成,其中包含著..
極糟糕的低自尊、無法享樂、超級負責任或超級不負責任、害怕被
遺棄。來自不快樂家庭的數千萬成人小孩的悲劇性結果,是他們不
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如何照顧自己的需求,以及如何對自己感
覺良好,也不會享受親密。這千百萬人總是陷入災難性的關係、衝
動行為、無情地論斷自己,並且一直尋求認可和安全感

......................

建構童年遭受的虐待與忽略細節

……
很多人難以卸除對於自己童年受苦情況的否認和貶低,是因為它的最大影響發
生在我們還沒記憶的學齡前歲月。許多人在進入復原工作進程時,對於自己當
時實際上是怎麼被養育的,並沒有什麼記憶或感覺。大部分的倖存者在六歲以
前有巨大的記憶斷層,但隨著復原的進步,許多人會發現那時候自己很少或完
全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注,以及他們得到的關注通常會被不耐煩和煩躁所破壞。

......

不幸的是,很少有父母足夠放鬆到能夠允許並鼓勵幼兒想要互動與探索的巨大
胃口,許多父母反而慣性地羞辱並處罰孩子想要掌握環境的熱情渴望。

沒耐心的母育往往會比沒耐心的父育對孩子造成更多傷害,因為極容易被塑型
的學齡前孩子與母親在一起的時間通常比較長。對於這段時間沒有記憶,表示
我們整體且廣泛地否認了母親如何傷害我們的自尊和自信。

pexels-matheus-bertelli-573253.jpg  
……

不過,要達到顯著的復原,似乎不必記起每一個虐待事件,但另一方面,辨識
出我們遭受的虐待與忽略的關鍵主題,是很重要的。這些主題的一些例子是:
挑剔外表、嘲諷哭泣、表達憤怒時會被蔑視、犯錯時會被貶低、羞辱抱負和夢
想、剝奪情感、整體上沒興趣、沒教導基本的生存技巧、梳洗和飲食方面的不
當照顧,對於他人的不公平批評缺乏保護等等。

這些主題中,有很多項可以被總結為「無自尊」(no self-esteem)規則,雖然
很多失能家庭用惡名昭彰的「不准說話」規則來實行否認和貶低,但有更多家
庭用孩子不准有自尊的潛規則來實行。


如果沒有清楚記得自己遭受的虐待史和忽略史,或是沒有感覺到,我們就會一
直在自己的需求與權利的重要層面有發展停滯的情況。除非我們辨識出並重拾
這些需求和權利,否則就無法成熟為完全感受和完全表達的成人。

......................

忽略:隱形犯行

如果我們的社會對於破壞性的言語虐待和情緒虐待,存在嚴重而普遍的否認情
況,那麼我們對於言語忽略和情緒忽略所造成的傷害,會多麼無知呢?沒有具
體行為的不當對待,比有具體行為的不當對待更難辨識,尤其是兩者一起發生
時。一個加害者在捅了受害者一刀後,放任受害者流血,這與暴力行為本身相
比似乎不怎麼樣,然而放任受害者流血可能才是其真正的死因。

被言語和情緒轟炸到解離性麻木的成年小孩,很難知道自己對於讚美、愛和承
諾也有所匱乏。

許多倖存者無法理解言語忽略和情緒忽略對他們造成了嚴重的損失,這是因為
如果從未體驗過某種重要的基礎滋養,就很難知道自己缺少了它。許多人在進
行復原工作多年後,才了解自己因為童年被剝奪而遭受深刻的損害,而如果我
們不清楚承認自己遭受的忽略,就可能無法察覺到它反覆出現於現在關係中的
情況。
pexels-pixabay-39369.jpg  
言語忽略

受到「別講話」的規則所苦,以及成長在相信「小孩只能聽不能說」的家庭裡
的孩子,是沒有言論自由的。現代父母不太花時間跟孩子說話,並且習慣忽略
孩子。「言語忽略」是談話的剝奪,使小孩在長大後相信著:自己有問題,不
值得別人跟自己談話。

當小孩看到父母熱切地跟其他小孩說話,言語忽略對於這孩子就更具痛苦和破
壞性。我仍能想起,當我看到父親在跟堂兄弟或鄰居小孩談笑時,我所感受到
的刺痛。因為他從來沒有跟我談笑過,所以使我心痛。他的忽略進一步使我的
腦袋反對自己,我猜想他喜歡別的小孩勝過喜歡我的原因,而這份原因清單因
為我的缺陷一直增加,而且不斷變長。

每個孩子都需要父母有興趣傾聽他要說什麼,才能發展扎實的自尊基礎,
如果小孩不太常被邀請說話,說話時也不受到歡迎,那麼他長大後會相信
自己很無聊無趣又沒價值。


如果孩子沒有經常熱切地參與談話,他如何建立信心去冒險與他人分享自己的
內在世界呢?我的許多案主都完全沒有受虐紀錄,卻遭受了多年的憂鬱和社交
孤立,原因來自於他們極度無互動的父母。缺乏談話使他們相信,自己不可能
想到什麼別人會有興趣的話題來說。

......................

第9章                   自我憐憫的重新撫育

每個成人裡面都潛伏著一個小孩,
那是一個永恆的小孩,一直在形成中,
永遠不會完成,並且需要無止盡的關懷、關注和教育。
這是人類性格想要發展和變得完整的部分。

                —卡爾.榮格
pexels-alexandro-david-1912359.jpg  
我創造了「自我憐憫的重新撫育」(Self-compassionate reparenting)一詞,來介
紹給內在小孩的重新母育和重新父育。當我們實踐自我憐憫的重新撫育,就會
知道自己在童年時沒有被滿足的需求是什麼,進而去滿足這些需求,於是我們
可以成長為更完整、更熱愛生命的人類。


我們不必要地凍結在陳年的童年恐懼與剝奪裡,而自我撫育會將我們從中解救
出來。當我們了解童年遭受的虐待和忽略是如何使我們發展停滯時,同理心就
會自然出現,並激勵我們去在乎及保護自己。

此時,我們通常會發現,自己的成熟歷程在各個不同的發展階段都暫停了,以
及有一些內在小孩等待著我們的善意和保護,在這當中有內在嬰兒、內在幼童
、內在學齡前兒童等等,這些區別很重要,因為兒童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
的需求,而這些需求和各式不同的重新撫育工作相呼應。

許多倖存者對於內在小孩的概念感到不自在,因為他們在年幼時就被迫要變成
迷你大人,並且跟父母一樣具備痛恨自己孩子般的特質。不喜歡自己的內在小
孩,或是整體來說不喜歡小孩的倖存者,經常是那些小時候不被喜歡的人。

許多人因為表現得像個孩子,而被傷害到必須在短得驚人的時間內,從幼童期
轉到成人期。羞恥、懲罰和遺棄的多種組合,迫使我們在學齡前就得放棄童年
,並且表現得像大人一樣。哈爾和西卓.史東對此闡述:

在我們的文明世界中,最普遍被拋棄的自我,或許是「脆弱小孩」
。然而,這脆弱小孩可能是我們最珍貴的次人格,最接近我們的精
髓,使我們可以變得真的親密、完全體驗他人,以及去愛。

如果小孩不被允許當小孩,就會拋棄自己的兒童自我,並且把它驅逐到無意識
裡,試著表現得像個成人。許多人很難真心感受到自己的內在小孩,是因為那
個部分仍然躲在覺知之外的某處,就像是為了逃離虐待而必須躲在衣櫃或臥室
裡的真正小孩。這個兒童自我通常在無意識中保持隱蔽,因為成人倖存者就像
自己的親生父母那樣,每當兒童自我浮現到覺知中尋求幫助或關注時,這成人
倖存者就會痛罵兒童自我。

……

為了要變得更能完全感受情緒,我們在這裡主要聚焦在重新撫育者的情緒工作
上。這由兩個關鍵目標所組成:復原並持續發展我們先天的自我接納感,以及
重新建立與強化我們本能的自我保護感。

我發現把這兩個任務稱為「自我母育」和「自我父育」很有用,這有兩個原因
。第一,這個區別有助於釐清情緒照顧的兩個關鍵歷程的差別:無條件的愛和
堅定的自我保護(扎根於憤怒的情緒);第二,內在小孩經常期待得到這兩個
符合傳統性別的、不同類型的情緒支持,雖然這些區別具有性別歧視,而且也
不盡然正確,但內在小孩經常無法在這方面採取正確的態度,而是經常夢想著
有溫柔的媽咪和捍衛自己的爹地。

再次強調,這樣的區別是為了教學用途;無論你是否覺得有用,無論你的性別
為何,你都能成為給自己這些撫育的關鍵來源:有愛的溫柔和強力的保護。男
人可以想像自己搖著內在小孩或哺乳內在小孩,就像女人可以想像自己擊退任
何威脅其內在小孩的人。
pexels-daria-obymaha-1683975.jpg  
......................

重新撫育始於原諒內在小孩

有時候我覺得很奇怪,我們竟然需要原諒內在那麼純真且不該被怪罪的小孩。
我們需要原諒那沒有錯的小孩,是多麼殘忍的諷刺;然而,我們必須讓自己的
內在小孩知道我們原諒他們,因為我們就像自己的父母,已經怪罪他們很久了


真正的原諒,就像我們會在第十三章看到的,始於自我;原諒我們的內在小孩
是通往自我原諒的強大道路,自尊大師納撒尼爾.布蘭登(Nathaniel Branden
)這麼說:

當我們學會原諒我們曾是的那個孩子,原諒他或她當時所不知道、
不能做,不能應付或感覺到,或沒有感覺到的;當我們了解並接納
那孩子是在盡其所能地掙扎求生,那麼成人自我與兒童自我就不再
處於敵對關係了。一個部分和另一個部分不再打仗。

當我們帶著無條件的愛與原諒轉向內在,那個因為缺乏關懷的母育而破碎的內
在小孩之心,就會開始療癒。給予這小孩持續的溫柔、傾聽、情感和無條件之
愛,自我母育會更有內涵,而一直這麼做下去,會使內在小孩感受到真的被原
諒。

用父親般的方式為自己的內在小孩加油,也有助於原諒,我們的做法是,用憤
怒和怪罪去擊退內在或外在的攻擊性,因為這樣的行動向內在小孩證明了,他
不只是被原諒,而且不會再受到不公平的怪罪。
pexels-creation-hill-1261909.jpg  
......................

自我母育


自我母育最重要的任務,是把個人恢復到深深感覺到自己是可愛且值得被
愛的;
所謂的自我母育是,無論內在小孩處於什麼心智、情緒和能量狀態,
都能愛內在的自己。


自我母育的準則是,無條件之愛是每個小孩的天賦權利。做為自己的母親,我
永遠堅持以憐憫疼惜的觀點與自己交往,我努力讓內在小孩體驗到與另一個人
類之間毫無防衛的關係。

體悟到「自我懲罰會有反效果」,將為自我母育帶來最有效的進步。自我母育
是堅定地拒絕耽溺於自我仇恨中,而且比起自我拒絕,了解以及溫柔的指引,
更能有效地成就自我紀律,並治療自我毀滅的行為。

若能想像在我們心中創造一個安全的地方,而內在小孩在那裡永遠受到歡迎,
就可以提升自我母育的技巧。這可以幫助內在小孩首度發現,與另一個人擁有
不空洞或不危險的關係,是有可能的。

始終如一的溫柔,會歡迎這個小孩進入他現在所居的成人身體裡,並讓他知道
這是一個受到溫暖有力的成人所保護的滋養之處。納撒尼爾.布蘭登的一位案
主這麼說:

這些年來,我藉由否認我曾經是那個小孩,來試著當大人。我感到
羞恥、受傷和憤怒。但是,當我擁抱她並接受她就是我的一部分時
,才第一次真正感覺像一個大人。

透過使用附錄C裡的療癒性肯定語,可以加強自我母育。這些肯定語的設計,
是用來滿足孩子各個發展階段的需要,把這些肯定語當作祈禱文或口號那樣使
用,有益於自我重新撫育。不斷重複這些肯定語,能讓它們逐漸取代自我批
判;
這些自我批判在多年填鴨式的重複後,已經默默地扎根在我們的心理機制

中。搭配視覺化去想像溫柔地抱著及安慰內在小孩,這些肯定語的效果會更強
,而透過足夠的練習,這些肯定語會變得跟以前那些使人萎縮的自我批判一樣
自動運作。

......................
pexels-nataliya-vaitkevich-5290154.jpg   
自我父育


自我母育主要聚焦在療癒「忽略」所造成的傷,而自我父育是療癒「虐待
」所造成的傷。
自我父育會孕育自信表達和自我保護的能力,包括挑戰外在
或內在的虐待,並且為成年小孩的權利挺身而出....


我最喜歡的自我父育練習之一,是「時光機救援任務」,我已經多次用它來擊
退情緒重現即將帶來的癱瘓情況。在那些時候,我告訴內在小孩,如果時光旅
行是可能的,我會旅行到過去並阻止父母的虐待。在這過程中,我會這樣說:

爸媽要打你的時候,我會立刻抓住他們的手臂,並壓在他們的背後
;我會塞住他們的嘴巴,他們就不能吼你或是批評你;我會在他們
頭上套袋子,這樣他們就不能對你皺眉或怒瞪;我會要求他們,晚
餐後不能吃甜點就得去睡覺。我會做一切你要我保護你的事

這種意象通常能提供一個擺脫恐懼和羞恥的出口,有時候甚至能使內在小孩開
心地笑了,這總是讓我感到驚奇。

我結束這個練習的方式,有時候是告訴內在小孩:「我會向主管單位舉報父母
,這樣他們就會被送去做諮商,成為更好的父母。』或者說:「如果可以的話
,我會在那一切可怕的事發生在他身上之前,就把他帶到未來與我同住。」我
會提醒他:「他現在就跟我同住,我會永遠盡我所能地保護他。」


(續)

(本文照片皆取自Pexels網站)


關於本書之我的感想文
閱讀小感想兼抱怨一下翻譯: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諒你?

---------------------------------
本blog宣言: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我支持台灣獨立(為何出現這段文:[連結])
---------------------------------


本書全名:
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諒你?:從哭泣、怪罪到原諒,真實療癒你的內在創傷
讀冊網頁

作者:彼得.沃克

出版社:柿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7-07

arrow
arrow

    saku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