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exels-mo-eid-9063025.jpg  
前言:

在進入北海道紀行文之前,
我想先把之前兩篇關於諮商的感想文放上來。
不是為了出清存貨,
而是隔了一個國外大旅行,加上一直在進行的心理諮商,
有些心情、想法一直持續在轉變中,
或者可以這麼說,一直在成長中~

所以,兩、三個月前的感想如今看來幾乎是「恍如隔世」了~
那就,先把這些前世的回憶(笑)放上來吧!
一來,這是我珍貴的諮商紀錄,是我這個生命階段的見證;
二來,依舊希望這些文章可以幫到一些人~
那就先把之前已經整理好的文章先貼上,
然後再來好好記錄我的北海道自助行吧~

--------------------------

五月中,諮商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我試著把上次的會談內容整理一下,
看能不能清楚傳達我在其中所得到的領悟~

.情緒是能量,不可能是0。

我一直想追求平靜、平穩甚至是面對大浪也能波瀾不起的情緒。
但我的心理師說,情緒不可能是0。

她說,情緒就像風。會起伏,會來去。
越是要求情緒不起伏,就越容易造成自我壓抑。

所以,我想像,
風會來,會去,會起,會滅~

我想起練習正念(mindfulness)時,
想像念頭會升起,
但是就看著它,不評價不論斷;
你不抓著它、不讓它糾結你,
念頭就會更快離你而去~

這好像跟心理師上面說的是同樣的概念。

我想起前幾次心理師說到,
她曾在安寧病房工作過一段時間。
她的病人中不乏出家人或有堅定信仰的傳教人士,
但即便有虔誠的信仰,
面對自己的即將死亡,終究是個難題。
每個人都一樣。

每個人都一樣~

---------------------------------
本blog宣言: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我支持台灣獨立(為何出現這段文:[連結])
---------------------------------
 
.情緒不是線性變化

在學習重新認識自己、面對自己情緒的過程中,
它(情緒)不是一直線斜斜向下的趨勢。
而比較像是在「依舊被事件影響而情緒上上下下」的歷程裡,
我能讓每次停留在情緒裡、被情緒影響的時間逐漸縮短,
起落的頻率也會減少。

透過練習、透過深度自我探索,
我能認識到情緒源自何處;
認識越深就能越接納情緒的存在,
而讓情緒影響我的時間從每一次都拉得很長到慢慢變短、慢慢變少~
所以,無須否定情緒的存在,
而是透過越認識它,就越能讓它自然而來,
也越能讓它快速降低對我的影響,
然後它就越能更快離去。

例如,以前想到讓我悲傷難過的事,
我總是急著想要跳出那段歷程,不願多想。
那麼我對那件事情、那樣難過的情緒的「理解」就只能停留在很表面的地方,
還沒搞清楚到底為什麼這麼難過,我就急急想逃離了。

現在透過諮商,透過練習自我覺察,透過深入挖掘我的內心,
想想那難過的情緒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而來?
它源自我心底深處的甚麼地方?
或是被記憶深處的甚麼事情牽動而起?
「知其所以然」,更加了解它從何而來後,
就不會那麼害怕、否定這樣的情緒發生。
不那麼害怕,就能提高自己的掌控感,
就能讓那情緒升起後,
因為明白它來自何處,而更放心讓它自然離去,
而不是慌張匆忙甚至帶著自我厭惡或自責的價值判斷急急忙忙想把它趕走。

當然以後或許又會有一些狀況讓自己的情緒再次大起大落,
但是不要害怕又掉回過去的模式。
因為我們會記住這段學習過、經歷過的路,
也會知道自己回得來。
因為我們這次就回來了。

記住這樣的經驗,就能更快回得來。

pexels-maria-orlova-4946723.jpg  
.不想再努力了,也是可以的。

前一陣子我突然想起一個類比,
好像也可以適用在我面對原生家庭的議題上。
我的心理師聽我說完,點頭表示贊同。

我說,我好像是個單戀了某人幾十年的癡情女子,
某天終於恍然大悟--
無論我做得再多、努力得再多,
但是,不愛我的人就是不會把目光放在我身上。
我再怎麼對他好,向他討愛,
但他身上沒有這個東西,妳怎麼跟他索求,都是沒有用的。
因為他身上就沒有這個東西啊~
他這個人或許有愛,但他不想放在妳身上,
那就是沒有。

沒有就是沒有。

所以,我對我的心理師說,我不想再努力了。
我覺得,我努力這麼多年,夠了,可以放手了~
雖然,有血緣這件事終究不像愛情,它更重一些,
但其結果都是一樣的。
(後記:在寫這段文字的前一晚,我剛好看到別人寫的一段話:
 「血緣除了遺傳疾病以外,真的不能保證什麼。」

 哈哈哈....這句話彷彿一記重槌,敲在我心裡!
 確實啊~確實啊~所以我還在期待甚麼呢?!)

心理師問我,會覺得遺憾嗎?
我緩緩流下淚水~
會吧~還是會吧~但好像也還好。
好像不至於遺憾,但終究還是有失落的。
遺憾是以前會這麼覺得,但現在已經不這麼覺得了。
但失落,終究還是會有的。
畢竟,曾經是共同生活過幾十年的一家人~

說著這段話的過程,我彷彿在向我的原生家庭慢慢告別~

還想起最近一個朋友的母女故事。
才知道人世間真的也有那種到死都還想陷害自己女兒的自私媽媽唷....
pexels-binyamin-mellish-108941.jpg  
所以血緣這件事,到底是甚麼東西呀?
我是不是對血緣期待太多,所以才受傷更重?

我跟心理師說,
現在跟原生家庭這樣的距離,我覺得可以了。
我不期待更多,也不想再付出更多了。
不期待,就不會有傷害。
不然,面對這個對「重男輕女」觀念近乎文盲的家,
我靠越近,就越容易被他們完全無意識的言行舉止傷到。
那何必?

我用兩次生重病的慘痛經驗才學到對我的原生家庭不要再「奮不顧身」。
才學會在照顧別人之前,要不斷提醒自己先照顧好自己。
我再不記取教訓,還要等第三次死神來敲門嗎?
我還有第三次機會可以人生重來嗎?!

我不想再猜測他們是怎麼想的?他們的生活是怎麼過的?
那些本來就不是我的責任,那是每個成人自己的責任。
我不想探究,也不想提任何建議了,
因為那不是我的事。
說到底,我探究,也只是想迎合討好,希冀換取一些肯定和關愛。
但沒有的人就是沒有,給不出的人就是給不出來。

所以我要回來好好疼惜自己了。
Reparenting myself,
重新撫育自己,好好當自己的父母。
這樣就好。

我的心理師說,很久以前,當我一開始去找她時,
我也曾經對她說過類似的話。
但這次,我的語氣跟當時已經完全不同了,
心境完全不同了,
情緒強度也完全不同了。

所以,我跟她都同意,關於原生家庭的議題,
似乎可以暫時停在這邊了。

我很感謝我的心理師,
她每次都能讀到我很幽微的心情。
即便隔著口罩,只能看到我的雙眼,
即便在諮商室裡我依舊是個很壓抑的人,有些話根本沒說出口,
但她總能很快就感應到我的情緒和我內心深處的想望。

我上次對於原生家庭議題所傳達出來的「疲憊感」,
她就很精準的抓到了。
所以這次才會主動問我是不是對這個議題已經「意興闌珊」了?
我說,也對,但不太一樣。
我覺得累了。對於原生家庭,我努力到我覺得累了。
我覺得,目前這樣的距離,可以讓我「安住」自己的心,覺得比較平衡。
我覺得現在這樣還蠻ok的。

心理師點點頭,我也點點頭。
我們相視,看進彼此的心裡~應該是吧?!


.心理諮商到目前為止,我很深刻的感受到一件事。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每個人的故事也都是獨一無二的。
所以,每個人的每個議題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不同的選擇。
甚至,即便是同樣一個人,
在生命的不同階段裡,
對於同一個議題也很有可能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沒有絕對的唯一答案,
沒有只能如何如何,
沒有應該如何如何。

能夠讓當事人真正安住、平穩自己的心的,
就是當下的答案~

所以難怪我很討厭長輩圖、很討厭道德教訓、很討厭說教講大道理啊~
因為,別人自以為的是非對錯、
那些別人(包括父母喔!)說的應該不應該,
是不能套用在其他人身上的。
如果硬要套在別人身上,說你不該如何如何,要你該怎樣怎樣,
那是他們的無知或傲慢,
那都與「我」無關~


以上,是2023年5月某次心理諮商後有感~


(本文照片皆取自Pexels網站)

arrow
arrow

    saku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