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exels-ruvim-miksanskiy-1438761.jpg(圖片取自Pexels網站)
本書全名:(讀冊網站網頁

立下界限:卸除生命中不必要的內疚感,找回平靜,成為溫柔且堅定的自己

作者: 蘇絢慧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21/04/27


----------------------書摘分隔線-------------------

【第二篇   覺察那些以愛為名的傷害 --人際界線失守的關係陷阱】


陷阱一   是剛剛好的愛,還是控制的愛?

愛要剛好。

自以為是地為別人好的愛,是支配;

自我中心幫別人安排的愛,是控制;

擅自決定別人應該怎麼回應的愛,是操控。

很多人對親近的人給予所謂的愛,是自己認定的,自我中心的,擅自決定的
- -「因為我愛你,所以你應該怎麼回應我的愛……。」

他們看重「自己」的愛,勝過於真正重視另一個人的存在。

沒有界限和尊重的愛,大多是以愛為名行滿足私慾之實的控制和支配。

愛,要剛好。

要能尊重別人和維護他人的界限,愛才能剛好,不能因為說是愛,就侵犯和
占有,失去了最基本的尊重。  

......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呢?始終不明白自己哪裡不好?為什麼好像得不到父母
的認同或肯定?還常被嫌棄和鄙夷?

其實這一切都是一場局,名為「控制」的局。他們口中所謂的愛,其實是先
付出後要得到回報;要聽話,要有用,要不離不棄,要不會長大,始終和順
地做父母的洋娃娃。  

但是一旦你被剝奪很多自我能力,無法去因應父母更大的期待和要求時,你
就成了一個失敗的孩子,一個令父母想要切割遺棄的孩子。

在故事裡,或是在現實生活裡,有多少這樣的故事呢?

你必須完全符合父母在各種時刻的期待和設定。你只要接受、只要服從、只
要聽話,都不要表現出其他的個體意見、思想和感受。一旦你不照著期待和
設定來反應,就是一個令父母失望、挫敗和萬分悲痛的失敗品,應該予以拋
棄和切割。  

家庭和父母,正是個體之所以失去界限的最初源頭。假若在你很小很小的時
候,就已經不被允許是獨立的個體,長大後就難以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與意
義了。


陷阱二   有些人對你的親近,其實是隨便

親近了就生侮慢,是華人社會特有的產物。

好像與他人的關係一旦自認為親近到某種程度,就可以任意對待或隨意要求
。甚至有些時候,不見得真的熟悉到某種程度,裝有關係、牽關係,也一樣
可以厚著臉皮盡情索求和任意對待。

這樣的心態忽略了另一方的主體感受和狀態,還有對方的立場和想法,然後
自顧自地認定這段關係就「應該」要這樣那樣,給這個給那個。  

支配和侵犯性,是華人悠久的階層和奴役制度下,不可輕忽的影響。只要我
覺得我有權力使用你、支配你、指揮你、佔有你、期待你,你就沒有說「不
」的權利和自主。......

因此,在華人社會,關係才會那麼令人不舒服、感覺窒息和不尊重,甚至引
發許多不安全感,而必須採取冷漠或拉開距離的反應。


陷阱三   以「我都是為你好」來滿足自己的控制欲

給別人不需要的東西,不是行善。  

自以為的貼心,可能是干擾。
 
所謂存好心,也可能做錯事。

當一個人心中沒有考慮別人的立場以及處境做換位思考,無法體會別人的經
歷,自顧自地認為自己是好人而付出、而介入時,其實只是符合自己的假定
,只是想讓世界符合自己的設定運作,而與他人的需求無關。

強迫人接受不是尊重,一切付出只是想滿足自己的「期待」,所以當別人拒
絕和不接受時才會非常失落。

總有人不明白,不是自己想給,別人就一定要收。好心也會出現破壞和干擾
的行為。

總有人企圖「改變」他人,忘了自己可以「幫忙」,但不能強求「改變」。
 
「幫忙」是,幫可以幫的忙,幫了之後就離開,並且放下掛慮和執著。
 
想要用「幫忙」來改變別人,那是控制,也可能是一種對人的輕視。
.......

幫忙,是出於能為自己所可以給出的幫忙負責,知道自己可幫的限度,和不
可幫的範圍。然後清楚覺知是出於自己願意「幫忙」,而不是等著別人感激
和報答。
.....

幫你能幫的,放下你不能幫的,在幫與不幫之間,請回歸理性,合情合理地
清楚自己真實的能力和情況。切記不要誇大,不要為了自己的自尊或虛榮,
就要不顧一切地給出去。如果不淨空自己的意念和執著,這樣的幫忙也只是
為了強化自己比對方優越的想像。
.......

與人互動,你終將要明白,你真正能做的,是活出你自己生命的活力和豐富
身為人,你要好好地成為人,而不是奴隸或是工具。


陷阱四   他人的「理所當然」只會害你瞎忙

當你可以不受對方的失望情緒勒索,尊重他的情緒經驗,看清他該有的責任
,你才可以還給彼此完整的個體界限。

一個人若沒有個體概念,也就不會有界限概念,因此常認定自己所認為的,
理所當然就是這個世界應該成為的樣子。

而別人對他來說,只是他意識的延伸版,必須貫徹他的價值觀和信念;說起
來,別人對他而言,就只是工具,而非生命。
......

但真正讓人不平的是,為何這樣的一個人可以生存在世界,甚且往往還活得
不錯?.....

那是因為他「理所當然」的態度,讓一些只執著在要求自我要有能力及要負
責任的人,不分事情原委和責任歸屬,為了不讓場面衝突及尷尬,或擔心事
情會有不好的後果,就趕緊出面承擔,不顧一切地攬下他推卸出來的任務和
責任,進而代為完成這些任務和責任。

這種理所當然的姿態,我們並不陌生,從原生家庭給的對待方式,要求的態
度,一切就是那麼地理所當然。有人因此學會以這種理所當然的姿態和技能
,走遍天下。
......

擺脫受制於人的生活
....

要好好經營一段關係,你需要深刻領悟,如果一個人既不積極思考自己的人
生問題,也不自我訓練及透析處理的方法,為何你要比他還積極、還投入?

相同的,若是你不積極思考及面對你的人生問題,也懶得自我訓練,那又有
誰需要比你還盡全力?還需要更費心?

無論別人選擇怎樣的人生,那還是他自己的人生。關於人生心態和人生價值
觀的選擇,別人是幫不上忙的。

唯有自己想調整,想改變,想找到自己的療癒之道,他才真的能為自己改變
,並修復過去生命中的傷痛。
.......

當別人以理所當然的態度,指揮著你的生命為他奔走時,你需要清明地認知
你無須為了滿足誰而去活成對方期待你該有的模樣。尤其在一段關係中如
果少了基本的尊重和界線,你付出再多的心力和關心,對方也不會感激,你
終將錯付,白費心力。

而對於這種理所當然的人,你只需要保持距離,然後試著尊重別人和你的不
同,試著理解每個人的際遇和領悟契機的不同,這樣就夠了。畢竟他才是他
生命的主人,不是你。改變他不是你理所當然的責任。


陷阱五   總用「想像」和「要求」來建立關係

很多關係,不是你單方面覺得是怎麼樣就是怎麼樣。
....

關係,是兩個人所形成的,既然生命是活的,成長是動態的,那麼,就不要
幻想自己所認為的「永遠不變」、「天長地久」會永遠存在,這是一廂情願
,也是拒絕面對真實人生和人性。
.....

若是你有成長,對方也有生命的變化,就不會有不變的道理,至少距離和親
近遠疏的關係,還是需要經歷變動及變化。
.....

生命相聚有時,離散有時,進入成人的世界,就是要能學習面對分離和各自
珍重再見的功課。  

那些人際關係的歷程,是讓你透過與外界相遇的人認識自己,看見自己的內
在,而不是要你以為拉住某個連體嬰共生,就可以在面對自己的人生時少費
力,不花心思。
.......

成長受阻礙的個體,無法調節和適應「我不是世界的中心」這樣的事實,不
明白這世界是由許多各式各樣的人共同存在和組成的,而非照著他的需要和
慾望而存在。於是反而形成了心靈的僵化,心中執著「非要不可」的渴望和
需求,而且坐在自我中心的位置上要求及期待全世界,而不是學習和這世界
互動、合作和協調。
......

而想要透過纏繞綑綁別人,來實現自己永遠能被照顧著和被滿足的期待,沉
睡在這種幻夢的人,往往不想醒過來面對這個真實且不完美的世界,這是他
們內在的拒絕和設定。如果你在這樣的人身邊,你要好好想一想要不要把自
己人生的能量和活力,用在負責把這樣的人叫醒,非要他面對不可?

畢竟 ,單單要負責好自己的人生都不容易了,更何況別人的?


陷阱六   一直領「好人卡」,含含糊糊不敢正視衝突

.......

你也常常湧現這樣的心情嗎?當你發現別人怎麼好像可以置身事外,而你卻
不能那樣做,你真正需要通透的問題不是:「為什麼他可以?」因為你永遠
得不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你真正需要洞察的是:「為什麼我不可以?」或是相對正向一點的問法:「
為什麼我可以拒絕,我卻堅持承擔?」

習慣迴避更內在的自我探索,就只會停留在表面,像個鬧脾氣的孩子說:「
為什麼他有糖,我沒有糖?」翻譯為成人的心態就是:「為什麼好處都是他
的?我卻沒有好處?」

不往內在更深的自己探索,你就無法把自己看清楚、瞧明白,也就難以釐清
和辨識內在的你受困擱淺在什麼樣的自我限制?又是被什麼樣的情緒陰霾所
籠罩?


害怕聽見內心的抗議

為什麼會有人總關閉自己的思想能力?把自己的情緒感受消音呢?為什麼不
敢看清楚、聽清楚呢?  

聽見和看見內在的忿忿不平,對這些人來說是需要勇氣的。因為一旦正視內
心吵鬧不休的「不公平」,他會生氣,會想抗議和衝突,這些不好的感受和
抗議的聲音如果沒被壓抑,他會和身邊的親人朋友鬧翻。於是怕會決裂的他
,選擇把自己弄得模模糊糊的,把感覺弄得不清不楚,欺騙自己說:「我沒
什麼想法,沒什麼感覺,都可以,都好。」避免落入眾人不理他,把他排除
,放他一個人孤單的困境。
 
為了不要被排除,被拒絕,他會要自己迎合,什麼都配合,什麼都沒關係,
不斷說服自己說:「不要緊的,算了,無所謂的。」

然而那些被壓抑的想法和感受,那些含含糊糊的感覺,終有一天會反撲,會
變得特別大聲而吵鬧不休。  
.......


陷阱七   適得其反的強迫式好意與關懷

任何的好或關懷,只要會帶來苦及傷痛,其實就微不足道。
 
有多少次你的身邊出現這樣的人:自顧自地認為,他是你的親人、朋友,所
以有義務要幫你走在他所謂「正確」的人生道路上。於是,他把他認為的正
確與好,用強迫的方式,強行推銷在你身上。  

我們的社會,不少人做了實質傷害別人生命尊嚴的事,卻用「我是為你好」
,「我是好意的」做為自己的掩護,彷彿只要這樣說了,別人無論體認到什
麼,感受到什麼羞辱及歧視,都要欣然接受。
.....

想想小時候,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被剝奪自主的權利,也被迫接受照顧者
或身旁出現的親戚自顧自的好意,那些「這是為你好」的話語,像是一道聖
旨,你只能叩謝隆恩,其餘的都不宜多說,以免有更大的強迫,更多的說服

.......

不須硬要做烈日冬陽

但是,你不須強迫自己要做別人的烈日冬陽,也不需要非證明自己善行感人
,如此才能還給他主體,讓他成為自己生命的最大權力者。他有權利悲傷,
有權利哀悼,有權利經歷他所想經驗的生命體驗,有權利決定如何走向他真
正想要實現的人生,真實地寫下屬於他自己的故事,成為真實的自己。
 
當你不尊重別人是他生命的主權者,而想讓他聽你的話,走向你認為理想的
人生時,即使你的心意再美好,或如何地用心良苦,終究會因為失去尊重別
人的主體性,而被視為一種強迫和壓迫,會引發別人的反感和自動化的防衛
,於是無法認同你,甚至想推翻你,抗拒你。


陷阱八   期待別人來填補內心的缺憾

我們總在聽著他人的故事,流著自己的眼淚;在看著他人的遭逢中,看見自
己的影子;在感受他人的痛苦中,想著自己的解決方法。

這避免不了,這是一份連結,一份共鳴,也是一份共體感。

但還是要在那麼一刻,你得清楚地認知到你是你,他是他,如此才能停止過
多的投射、過多的想像,停止過多的詮釋。還給對方與自己獨特的空間,成
為獨特的個體,而非黏密與糾纏到分不清誰是誰。
......

人,終究要學會面對自己。  

思考自己、感受自己,無論如何,這都是別人取代不了的。否則,也只會拿
別人來當自己遺憾和未竟之事的救贖,把自己的缺憾和失落,投射在別人身
上,強迫別人補償。


陷阱九   錯把別人的人生當成自己的

人生很複雞,不是你想給的,別人就一定會收;別人想要的,你也不一定給
得了。  

只有自己可以改變自己。別人的啟發或引導都只是媒介或刺激,真正促發自
己要不要改變的,都需要有自己的動機,才能有動力。

你其實不用一直忙於為旁人操心,也不用給自己找藉口尋求內心需要的認同
你必須清楚知道「從這裡開始,就不是我的課題了,如此才不會輕易地越
,還惹出一身的是非糾葛。

「課題分離」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所提出的理論,主要是論述每個人都有自
己的人生課題,你只能負責好自己的課題,不能干涉或介入別人的課題。那
是別人的人生,不是你的人生,不是你想要他怎樣就能怎樣的。  

阿德勒認為,人際關係的問題大多起源於某一人對另一人的課題強行干涉,
越界主導,才會出現混亂矛盾的人際關係問題。
 
我們許多人會把自己的課題,推在別人身上,又不自覺地介入去干涉別人的
人生課題。例如「你要做得讓我可以信任」,這樣的認知就是彼此之間的課
題混淆不清。

以課題分離來說,你能不能信任別人是你的課題,你要信任或不信任,都要
由你決定及面對。他人的課題是,若他想獲得別人的信任,他需要去學習及
決定自己表現出什麼樣的行為,才可以讓別人更信任他;若他沒有動機想讓
別人更信任他,那也是他的人生後續要去面對的後果及代價。
......

你需要真正承認和面對我們真的幫不了別人的忙,你能做的,別人不一定想
要;你所渴望的,不一定是別人的渴望;你以為看見的風景,別人根本看不
到。很多時候你的一廂情願,正與他人的想望背道而馳。
......

不要錯把別人的人生當成自己的,然後翻牆進到別人的人生裡比手畫腳。

所有人都一樣,任何的人生功課,不自己做、自己練習,無論日子過了多久
,仍是學不會如何過好這一生。



(Part 2 結束)



相關文章:
閱讀:[立下界限]書摘前的小小感言

書摘:立下界限(4-1)

書摘:立下界限(4-3)

書摘:立下界限(4-4)

------------------------------------------

本blog宣言: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我支持台灣獨立(為何出現這段文:[連結])

arrow
arrow

    saku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